温阳通径散联合热敏灸防治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9 07:11:18

温阳通径散联合热敏灸防治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温阳通径散联合热敏灸防治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治疗组用温阳通径散外敷联合热敏灸,对照组采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0.5mg单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结果 治疗组显效125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7% ;对照组显效84例,好转32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77.3%,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尿潴留;肛肠疾病;外治法;临床应用

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手术后8h内患者不能排尿,而膀胱尿量大于600ml,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量大于100ml[1-2]。其发生率高,据临床统计其发生率高达50%~70%[3],给患者术后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严重地影响了术后恢复,其发生原因可能与环境及心理因素、性别、年龄、疼痛刺激、手术处置、麻醉等有关[4]。笔者自2011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温阳通径散外敷联合热敏灸防治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300例病例均为住院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50例,男72例,女78例;年龄18~70岁;混合痔78例,肛瘘24例,肛周脓肿20例,陈旧性肛裂28例,伴前列腺增生10例。对照组150例,男76例,女74例;年龄20~68岁;混合痔80例,肛瘘23例,肛周脓肿17,陈旧性肛裂30例,伴前列腺增生1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肛瘘、肛裂、肛痈、痔疮的患者,并经相应手术治疗;②麻醉方式为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③年龄在18~70周岁(包括18和70周岁)。

1.2.2排除标准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列入排除病例:①泌尿系相关疾病如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梗阻、尿路畸形、泌尿系肿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②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③精神病患者;④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⑤腹部皮肤破损或并有皮肤疾病。

1.2.3给药方法 治疗组:术后3h左右,患者下腹部皮肤恢复知觉后,将桂枝50g 、吴茱萸50g、 川牛膝50g 、大青盐50g研粉,和匀炒热装袋,扎紧袋口,待温度适宜时置于患者腹部神阙、气海、中级、关元穴位区域,持续热敷至药物温度下降无热力作用(一般20~40min),再行热敏灸。①热敏点的探查:用点燃的纯艾条,于神阙、气海、中级、关元等处以雀啄灸法探查热敏点,当患者感觉到灸热向皮肤深处灌注("透热"灸感)、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扩热"灸感)或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腹部传导("传热"灸感),此点即为热敏点;②热敏灸的治疗方法:在热敏点上施行温和灸,直至透热、扩热和传热等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对热敏点完成一次施灸剂量的时间因人而异,从10~40min不等,一般约为30min。施灸时间标准为热敏点的灸感反应消失,如未排小便,再继续以温阳通径散热敷至术后6h停止。术后10h如仍不能排除小便,则予以导尿。

对照组:予以单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0.5mg,术后10h如仍不能排除小便,则予以导尿。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术后6h内自主顺畅解出小便。有效:术后6h内不能自主解除小便,叩诊膀胱充盈,有尿胀感,但流水声诱导等辅助方法可排除出小便。无效:术后10h经辅助方法仍不能排出小便,患者尿胀感及膀胱叩诊充盈明显,需要导尿者。

2.2疗效统计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治疗组总有效率92.7%,对照组总有效率77.3%,两组间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尿潴留属于中医"癃闭"范畴,年龄越大发生几率越高、尿潴留的时间越长,其发生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术后部疼痛、麻醉等因素, 都可导致膀胱逼尿肌麻痹和尿道括约肌痉挛而引起尿潴留。手术对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和切割损伤可引起括约肌痉挛、局部水肿, 导致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 而产生排尿不畅。术后患者所使用的止痛药物多为曲马多、吗啡等, 在麻醉的基础上加强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 进一步降低神经反射, 抑制生理性排尿功能, 从而增加尿潴留的发生。另外, 内敷料填塞过紧压迫膀胱颈和尿道, 也易导致排尿困难[5]。

据我们临床观察统计,采取骶管麻醉或局部麻醉的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的发生率不到12%,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尿潴留发生率高达70%以上,说明麻醉因素占据主要位置,所以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这一部分患者才是我们临床真正要重点关注干预的对象,本观察组所选择的病例均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且腹部皮肤完整无破损。目前治疗尿潴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口服、针灸治疗、穴位注射、肌注新斯的明等方面,虽然均具有一定疗效,但临床疗效差异较大,缺乏科学设计的临床研究,可重复性差,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和对尿潴留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误区[6]。目前各临床报道对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病因病机认识多集中在气滞、血瘀、湿热等方面,中医治法多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等为主,但笔者认为肛肠疾病手术部位位于后阴,而尿潴留的病位属前阴,手术很少侵及,从气滞、湿热等方面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而实际上临床观察到部分阑尾炎、疝气术后患者亦出现尿潴留,如果从膀胱湿热、气滞血瘀来解释就无法解释。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对尿潴留的病因病机认真分析,观察到麻醉部位位于腰部脊柱,腰为肾之府,脊柱正中为督脉循经部位,督脉为"阳脉之海",其第一支分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而麻醉后,督脉之阳气与肾中阳气同被扼阻,推动温煦不力,不能通达膀胱与三焦,致膀胱与三焦的气化失常,故从温补肾阳、疏通经气入手,采用温阳通径散联合热敏灸防治尿潴留取得良好效果。中医理论认为肾主水液司二便,与膀胱相为表里。体内水液的分别与排泄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而小便的排出又主要由膀胱和三焦的气化完成。膀胱与三焦的气化受制于肾中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所以本问题的关键在于疏通督脉与肾中阳气通达膀胱与三焦,这是本法治疗尿潴留的理论基础。温阳通径散中用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能温经通阳,温膀胱之气,化气行水,为君药;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经,下气最速,能导肾中精气下行膀胱,助阳化气,为臣药;大青盐,咸、寒、无毒 ,归心、肾、肝、肺、膀胱经,能泻热、凉血、明目、润燥。此药咸寒即可佐制君臣过于辛温,又可通利小便,为佐药;川牛膝 苦、酸、平,归肝、肾经。"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引药入肾经,兼行淤血、利小便,为使药。全方共凑温阳通径,行气利尿之功。而热敏灸通过运用特定艾灸方法艾灸腹部热敏化腧穴[7],能起到激发经气、温通经络、加强传导功能,从而达到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自通的效果,与温阳通经散合用,两者功效相得益彰。两者联合运用防治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临床疗效确切,使用简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Pavlm DJ.Pavlin EG,Fitzgibbon DR,et a1.Management of bladder function after outpatient surgery[J].Anestheiology,1999,91(1):42-50.

[2]Boulis NM,Mian FS.Rodriguez D.et a1.Urinary retention following routine neurosurgical spine procedures[J].Surg Neurol,2001,55(1):23-27.

[3]贺执茂.肛肠疾病的诊疗与预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

[4]王真权,等.尿安合剂防治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8,14(3):1-3.

[5]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

[6]宋云娥,徐放明,陈日新.热敏灸的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10,42(12):80-81.

[7]Negro Carlo L.A.,Muir, Gordon H.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in men: How we define it, and how does it affect treatment outcome[J].BJU International,2012,110 (11):1590-1594.

上一篇:TH17细胞及IL―17在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前后... 下一篇: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与胆囊壁增厚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