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1995-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时间:2022-09-29 06:45:04

某市1995-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某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为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EpiInfo 和Excel软件分析某市1995-2004年AFP监测病例。结果 1995-2004年该市共报告AFP病例223例,男、女比例为1.9∶1,无明显地区差异。<15岁以下儿童报告发病率为1.31/10万,48 h调查率为95.96%,合格粪便采集率为92.83%,7 d送样率为93.27%,合格随访率为90.13%。结论 该市1995-2004年连续13 a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要求。今后仍须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高水平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计划免疫率。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人群监测;流行病学研究;青少年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5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24-02

脊髓灰质炎(脊灰)系由脊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群感染后多数没有临床症状,表现为亚临床型经过,1‰~10‰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或双侧性弛缓性麻痹。由于脊灰具有传染性强和难以与其他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相鉴别的特点,卫生部参照WHO提出的AFP监测报告率1/10万的标准,要求各省建立AFP病例专门报告系统,加强疫情监测,并于1993年6月以卫防计发(1993)第15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卫生防疫机构的职责。某市随着消灭脊灰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已连续13年未发现脊灰病毒引起的病例,AFP病例的监测成为消灭脊灰最重要的工作之一[1]。为总结经验,发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巩固无脊灰成果,现将该市1995-2004年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AFP病例资料来源于各县(市、区)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及随访表,病毒分离结果来自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人口资料来源于某市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及病原学分离结果,由省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对每例AFP病例进行最终分类[2]。

1.3 统计方法 监测数据用EpiInfo 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2.1.1 地区分布 1995-2004年该市共报告AFP病例223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南部、阆中、营山、蓬安4县区,共占58.7%;其次是顺庆、高坪和西充;最少的是仪陇和嘉陵,共占12.1%。见表1。

2.1.2 年龄、性别分布 报告的AFP病例中, 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占57.40%,其中最小的3月龄,最大的14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9:1,与文献报道[3]一致。

2.1.3 季节分布 1995-2004年散发病例终年可见,以夏秋季发病较高,10月份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

2.2 病例免疫史 报告的AFP病例中,服苗≥3次者138例,占病例总数的61.88%;服苗<3次者23例,占病例总数的10.31%;尚有2例未进行免疫;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病例总数的26.91%。

2.3 病原学监测结果 报告的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的有6例,阳性率为2.67%,其中Ⅱ型2例,Ⅲ型3例,Ⅱ+Ⅲ型1例;22例分离出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阳性率为9.87%。

2.4 病例最终分类 按病原学分类标准,223例病例均为排除脊灰病例、无脊灰确认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排除病例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96例,占病例总数的43.05%;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45例,占20.18%;周期性麻痹19例,占8.52%;创伤性神经炎18例,占8.07%;其他(单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炎、偏瘫等)45例,占20.18%。

2.5 病例监测系统质量

2.5.1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该市自建立AFP监测系统以来,系统检测的敏感性高,除1995年报告发病率、1997年合格粪便采集率和1998年7 d内送样(粪便)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外,其余各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见表2。

3 讨论

AFP是一组症候群,在消灭脊灰活动中是指所有15岁以下儿童突然发生1个或多个肢体的弛缓性(非僵直性)麻痹。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WHO西太平洋区宣布为无脊灰地区,但由于目前与我国接壤的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脊灰野病毒传入我国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防止脊灰野病毒的输入任务非常艰巨[4-5]。开展AFP监测是消灭脊灰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美洲区消灭脊灰的经验,通过灵敏而快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能够证实一个地区是否切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6]。

某市近几年的AFP病例监测工作质量逐渐提高,15岁以下儿童AFP报告发病率、双份合格粪便采集率等主要监测指标均已达到WHO及卫生部的有关标准。经过多年的监测,某市从1991年开始已连续13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说明该市已进入消灭脊灰正式准备阶段。经分析1990-2004年AFP病仍存在以下问题:各县(市、区)AFP病例监测发展不平衡,常规免疫在个别县(市、区)不扎实,在部分县还存在漏卡、漏服、不及时接种和资料整理存档不完善等薄弱环节。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市应加大各级监测力度,重点加强薄弱县(市、区)和薄弱环节的监测工作,继续保持较高的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接种率,提高强化免疫活动质量,加强督导评估。同时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特别是乡村医生,努力增强他们的病例报告意识,提高首诊报告率,全面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时性、完整性,更好地巩固该市无脊灰成果。

4 参考文献

[1] 张荣珍,杨俊峰,王晓军,等. 200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2001,7(6):315-318.

[2] 郭齐华,潘伟毅,杨莹,等.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及注意事项.海峡预防医学,2003(9):78-79.

[3] 韩淑琴,杨拴柱,渭南.1996-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状况评价.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9):1394-1395.

[4] 张礼壁,候晓辉,朱晖,等.脊髓灰质炎疫苗重组株病毒在我国的循环及其致病性.中国计划免疫,2001,7(3):125-128.

[5] 温宁,李黎,夏伟,等.中国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23-425.

[6] 邓于.无锡市1995-2003年AFP病例主动搜索调查报告. 中国医药卫生,2005,4(6):99-100.

(收稿日期:2008-01-24;修回日期:2008-04-28)

上一篇:松原市高中学生颈椎病情况调查 下一篇:泰安市泰山区2003-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