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樊家油田林102块地质特征研究

时间:2022-09-29 05:01:36

林樊家油田林102块地质特征研究

摘 要: 林102块位于林樊家油田北部,Ng组4砂层组是林樊家地区主要目的层系,岩性控制其含油性。对林102块地层层序、构造特征、沉积特征、油藏特征、储层与油气富集的有利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明确了Ng4砂层组及其6、7小层的地层、储层分布规律以及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富集规律。

关键词: 林102块; 馆陶组; 地质特征; 储层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 P64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45-02

一、前言

林樊家油田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东的林樊家凸起上,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南部以林南断层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位于林樊家构造东部偏南。

林樊家油田于1957年开始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目前测网密度1200×2400m,构造东部测网密度为800×800m,局部400×600m。1965年在构造南部开始钻探,1982年2月滨544井完钻,电测解释馆陶―东营组油层8层19.4m,同年12月对滨543井试油射开油层3层8.6m,5mm油嘴日产油33t,日产气1553m3,从而证实了林樊家构造的含油性。上报探明含油面积32km2,地质储量3302×104t,含气面积7.8km2,探明天然气储量4.88×108m3。

林102块研究区内共有林100井、林102井、林102-1井、林103井、林104井、林106井6口完钻井,均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表1-1)。经试油试采,除林104井试油为水层外,其余5口井均获工业油流。

二、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林102块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四系的平原组(底部深度200米),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底部深度864米)、馆陶组(底部深度1050米)和下第三系孔店组(底部深度1110米)。

林樊家油田林102块研究区馆陶组底部油层大面积分布,油层主要受地层不整合面和岩性控制,为岩性地层油气藏。由于油源主要来自东部的利津洼陷,油气运移到林樊家构造已是相对不足,林西底部砂岩不含油,只有上部部分砂岩含气。经过对比,主力小层Ng47砂体基本连片分布。油层分布主要受砂体展布的控制。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

通过三维地震连井剖面的声波合成记录的标定等手段进行了全区小层的统层对比,对全区18口井进行了层位的统一和小层的划分。将该区馆陶组地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8个小层,其中含油小层只有2个,即Ng46、Ng47。具体划分结果见表1-2。

(三)构造特征

运用三维的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测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古生物等资料,对工区内及南部开发区共17口井进行声波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标定,对工区构造形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合钻井资料编制了主要目的层Ng47小层顶面的微构造图。

从精细地震解释的Ng47顶面微构造图上可以看出,林102块构造相对简单,区内没有明显的断层,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趋势。整个工区构造平缓,只是在局部有几个微构造高点,圈闭幅度一般在10米左右。构造最高点位于南部开发区的林1-5井附近,顶面深度1024米;研究区内主要有4个微构造高点,分别位于林106井、林102井、林100井和滨603井附近,最低点位于滨550井附近,林103井也位于构造相对较低的部位。

(四)沉积特征

根据林102井、林100井的取心资料观察,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林102块馆陶组地层属河流相沉积。馆陶组沉积相主要划分为河道、河漫滩及泛滥平原三个亚相。

1. 岩石特征

林102块储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岩屑组成,石英含量占50%左右、其次为长石含量约占30%左右、岩屑含量25.4%左右。岩石颗粒直径一般在0.05-0.25mm、最大0.55mm,分选中等、磨圆程度差,为次棱角状;粒度中值平均0.1mm,分选系数据滨605井分析最大2.39、最小1.2,平均1.5;泥质含量8.6%,碳酸盐含量9%。

2. 粒度曲线与C-M图

由岩心粒度分析资料所作的累积概率曲线和C-M图,可以看出,累积概率曲线显示明显的两段型,缺乏牵引总体,跳跃总体与悬浮总体之间的截点为2.5~3.5Φ,具有河流相沉积特征;C-M图与概率曲线所反映的特征一致,图形成S型,QR段基本与C=M基线平行。

根据以上特征,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以及河流相沉积不同微相带测井响应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馆陶组储层为河流沉积环境的河道-河漫滩沉积。河道沉积中心沿林2-7井-林102井-滨603井一线展布,在滨545井-林102井一线发育有一分支河道沉积,沉积厚度一般在3-5米。从砂层等厚图上也可以看出,该区砂体的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有3个沉积中心,分别位于林2-7井~滨545井一线、林102井~滨603井一线和林7-1井附近,砂体厚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厚可达5.7米,最薄不到1.5米。研究区内林102井厚度最大,单层厚度4.5米,反映了砂体厚度受沉积相控制的特点。

(五)油藏特征

从砂体等厚图(油层等厚图)及构造图上可以看出,该区油藏的富集程度受砂体分布的控制明显,构造的高低对油气的富集也有一定的影响,使油藏既受岩性的影响也受构造的高低的控制。

1. 岩性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砂岩的分布和变化控制了油藏的分布和变化。构造的高部位并不一定是最有利的含油区。

由于砂体的厚度受沉积相的控制明显,砂岩沉积最厚的地方油层最厚,而砂体的上倾尖灭或是河道的侧缘附近虽然处于构造的高部位,但因砂体变薄、储层物性变差,往往解释为干层。研究区林100井区虽然处于微构造高点,但其位置处于沉积微相相对较差的部位,因储层物性变差,含油性较差。

2. 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单砂体的高部位油层好、产量高,而砂体的低部位部分井解释为水层或油水同层,而且试油含水,而高部位沉积的砂体基本上全部解释为油层。如林106井虽然砂体不是最厚,但是所处构造部位高,因而产能较高,而林104井虽然厚度较大,但是所处构造部位低,因而产能较低,试油结果为水层。

因此,该区的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或构造岩性油藏。

三、结论

充分利用测井及各种化验分析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把林樊家油田林102块馆陶组4砂层组进行了全区的对比和划分。明确了馆陶组4砂层及其6、7小层的地层分布规律。

结合砂体岩相及测井相特征,对馆陶组4砂层沉积相与沉积微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型。将沉积相主要划分为河道、河漫滩及泛滥平原三个亚相。

运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结合三维地震解释,计算该区块馆陶组石油地质储量Ⅲ类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61×104t,含油面积6.51km2。

参考文献:

[1] 刘泽容,信荃麟,王伟锋等.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林樊家油田林西地区地质总结――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研究院,1990.7.

[3]林樊家地区勘探目标研究――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2001.12.

上一篇: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CCPP热电厂冷却塔工程提升机附着脚手架安装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