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好辩 第17期

时间:2022-09-29 03:27:50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哪里是喜欢辩论?我是不得已啊。)”

然而,这样一位不喜辩论的孟夫子,却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雄辩家。他的著作言辞犀利,气势磅礴,展现了精湛的语言艺术。下面,我们就去领略一下孟子的精彩论辩。

孟子对齐宣王说:“我听说,大王看到一头牛即将被宰杀了祭钟,于心不忍,就让人用一只羊代替它。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呢?”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百姓们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啊。”

齐宣王惊讶地说:“有这样的事?齐国虽小,我怎么会连一头牛都舍不得!我是不忍心看到牛哆嗦颤抖的样子,才用羊换下它。”

孟子笑着说:“这正是仁心的流露啊。有这样的心意,就足以称王天下了。”

齐宣王不解地问:“为什么有这种心理就能称王呢?”

孟子反问道:“如果有人说:‘我能举起三千斤的重量,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能看清楚飞鸟身上的细毛,却看不见一大车柴草。’大王会相信吗?”

齐宣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信。”

孟子接着说:“举不起一片羽毛,是不肯花力气;看不见一车柴草,是不肯用眼力。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齐宣王问:“不能做和不去做,有什么不同吗?”

孟子说:“如果是挟起泰山去跳北海这样的事,说‘我不能’,是确实不能;替长者按摩这样的事,说‘我不能’,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没有统一天下,是替长者按摩之类的情形啊。”

怎么样,这段论辩精彩吧?假如你是齐宣王,此刻是不是已经为孟子折服了呢?为什么孟子的说理能让人信服?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孟子很善于打比方。以上文的故事为例,他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分别比喻“不能做”和“不去做”,使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这些贴切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很容易被听者接受。

孟子还善于抓住对方心理。要知道,齐宣王并不热衷于王道、仁政一类的主张,怎么才能引起他的谈话兴趣呢?孟子就从以羊代牛的小事出发,站在齐宣王的立场上,先肯定齐宣王的仁心,这样就从心理上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为下文的说理赢得了宝贵时机。

上一篇:约会 第21期 下一篇:下水道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