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2022-09-29 03:20:57

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紧迫感

1、我省历来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我省欠发达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衢州、丽水及所辖县(市、区),泰顺、文成、永嘉、苍南、平阳、磐安、武义、三门、仙居、天台、淳安等欠发达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合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3、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着眼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拓宽扶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4、主要目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__年大部分欠发达县(市)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5、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放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放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从根本上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因地制宜。按照全省“三带两区”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人口内聚外迁,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环保、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在全面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在财政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生态补偿等方面,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倾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6、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温福铁路、衢常铁路、舟山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和台缙、丽龙、龙丽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规划一批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省道干线改建,加快县际、县乡公路改造和“康庄工程”建设,增加省级补助。继续完善海岛交通设施,加快乡镇渡航船及配套码头改造,进一步解决海岛群众出行难问题。

7、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电力设施布局,大力推进三门核电厂、丽水滩坑电站等建设,推进规划内优先发展序列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实行欠发达地区与省电网同网同价。“十一五”期间,省电力部门安排60亿元,用于欠发达地区220千伏、110千伏电网建设与改造。

8、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游沐尘、三门佃石等水库和洞头陆域引水工程、滩坑库尾防护工程(外舍防护工程)建设,推进町步水库和楠溪江供水及引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规划好一批水源工程,结合航运等功能,综合整治衢江、常山江、江山江等钱塘江上游河道。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灌溉节水、生态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抗灾避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城市防洪、千库 保安等工程,加大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标准江堤的建设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抗台防洪的能力。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9、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深入实施《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浙江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业基地和特色畜禽生态养殖基地,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降低政策门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一五”期间,省级有关扶农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三分之一。

10、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按照三大产业带布局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无污染、低污染的工业项目,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块状经济,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生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港口物流业。“十一五”期间,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继续切出一定比例,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无污染工业项目。

11、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编制欠发达地区旅游专项规划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海洋旅游、红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形成有特色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产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建设。加快景区设施以及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加大省旅游专项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倾斜力度。

12、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支持衢州、丽水市设立海关。浙洽会、消博会、义博会等涉外投资贸易洽谈会,要为欠发达地区参与展示提供优惠条件。“十一五”期间,省级外贸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0__万元,专项用于扶持欠发达地区调整外贸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

五、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13、加快城市化进程。修编完善欠发达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增加欠发达地区城乡规划编制补助经费。支持衢州、丽水加快市区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要求,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心镇,整合规模小的乡镇,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城镇集聚。

14、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自然村落撤并和中心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改水、改厕、改线、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村庄整治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15、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到20__年欠发达县(市)都能建成一个培训示范基地。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渔)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比例不低于60。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16、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县(市)。加大“四项工程”实施力度,重点向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用于支持骨干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十一五”期间,对全省欠发达地区免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经费由省财政全额转移支付。同时,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课本费、生活费补贴转移支付的力度。

17、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欠发达市县乡(镇)由省市两级派驻科技特派员。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科技信息网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工作。“十一五”期间,省级科技经费用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要逐年提高,对欠发达地区申报的科技项目,省科技部门要适当降低门槛予以支持。同时,省科技厅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实施欠发达地区科技引导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科技特派员专项、星火计划和科技兴海计划。

18、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力度,继续安排欠发达地区教师、医生到省有关单位学习进修;各部门举办的各类干部培训班,对欠发达地区学员免收培训费或给予优惠。加强人才交流,有计划地组织省直单位、发达地区干部与欠发达地区干部的双向挂职锻炼;有计划地从录用到省级机关的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部分到欠发达地区挂职;积极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卫生医疗机构和优质中小学轮流选派优秀教师、骨干医生 和科研人员等到欠发达地区工作,或开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和硕士、博士服务团等活动。省“人才强省战略”专项资金切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

19、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责任制和省级调剂金制度,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强社保扩面和资金征缴工作,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按已定标准对欠发达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常住人口给予资金补助。同时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水平以及“三老人员”补助标准,加强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工作以及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建设。

20、支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文化馆、特色博物馆、文物保护等文化设施建设以及群众体育运动设施和场所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省“文化阵地工程”建设专项基金,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省财政继续按已定标准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予以补助。同时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1、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制定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积极引导欠发达地区加快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重点支持/:请记住我站域名/欠发达地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

2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省级财政逐步增加用于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预算安排,并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重点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环境监测监察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和水权交易的办法,逐步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八、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和结对帮扶工作

23、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积极组织引导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欠发达乡镇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开展“一户一干部”的帮扶活动,为低收入的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和“短、平、快”项目。创新机制、强化责任,加强省级部门、经济强县、经济强镇与省重点扶持的欠发达乡镇的结对帮扶。加大下山脱贫和“小岛迁、大岛建”工作力度。实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工程,优先建设用于安置避险移民的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省财政逐年增加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专项资金。同时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水库地区、高山地区中地质灾害频发区、偏僻海岛地区村庄的异地脱贫以及特困农户“廉租公寓”建设的补助。

24、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相关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按照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每年确定一批山海协作工程重点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依托省级开发区,创造条件建立山海协作示范园区,鼓励引导山海协作企业向园区集聚,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银行融资等方面对入园企业予以支持。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领域,逐步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才等领域拓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山海协作工程。

25、进一步加强结对合作和结对帮扶。深化杭州、绍兴与衢州,宁波、湖州、嘉兴与丽水,宁波与舟山的结对合作以及杭州、温州、金华、台州的内对合作,各市的经济强县(市)要与结对帮扶地区或辖区内的欠发达县(市)建立一对一的培训、就业联动帮扶体制,引导和支持欠发达县(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定向转移就业。继续办好鄞景、金磐异地扶贫开发区,加快建设灵江山海协作示范区。

2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解决好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办公用房问题。同时,在原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00万元,用于解决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干部误工报酬等问题。

九、进一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作的领导

27、健全工作机制。省委常委会每年听取欠发达地区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每位省委常委、副省长确定联系一个欠发达县(市、区),有关市每位市委常委、副市长确定联系一个欠发达乡(镇),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及时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研究制定干部考核办法。

28、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用地支持力度。省财政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建设项目,适当增加省投资比例或降低地方配套比例。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下山移民、“小岛迁、大岛建”等项目,在土地安排、国债项目支持上给予倾斜。

29、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举措,总结宣传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引导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精神,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30、省直有关部门和11个市要根据本意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

海岛地区参照执行。

上一篇:兵团民政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总结 下一篇: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