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人的跪拜礼

时间:2022-09-29 02:57:37

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里,调皮而聪明的小燕子为了跪拜的舒服,偷偷地准备了一副棉絮护膝。不料初次试用,便在皇阿玛(乾隆帝)面前露了“馅”,直令观众捧腹,同时也为古人繁缛的跪拜礼节而感叹。其实,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并规定下来。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礼中之重――稽首这里先来看看什么叫稽首。东汉郑玄《周礼注》说:“稽首,拜头至地也。”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进一步解释说,稽首就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唐人贾公彦《周礼正义》认为,“稽首”之“稽”,为“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可见,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说:“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鲁哀公只弯腰作揖(即拜)而不稽首,理由是对方(齐侯)非(周)天子,而只有天子才能享受臣子的稽首之礼。至于齐侯要对鲁哀公行稽首礼,是他自家一厢情愿的事;当然,哀公不还以稽首之礼,则显得齐侯在礼节上吃了大亏,难怪齐侯要勃然大怒了。这段记载,同时也反映出春秋之际,诸侯争雄,尊卑不分,无视周天子威仪,使整个社会礼数乱了套。而大约也就是从这时起,稽首便已不再限于在君臣之礼上使用了。关于实行“稽首”礼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尚书・尧典》,那上面讲“禹拜稽首”、“垂拜稽首”。以后《史记・周本纪》亦记武王伐纣至商时,“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春秋以降,“稽首”除了用于臣拜君之礼外,也用在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宗庙拜祖(亦称拜容)、拜庙,学生拜师,臣下迎领圣旨的拜诏,到城隍庙求家人病愈的拜愿,对死去亲人的拜墓等古人视为最隆重的大礼中。甚至僧、道礼俗中也有“稽首”,不过只是举一手向人行礼(这在当今电影、电视剧镜头中常见到)罢了。其所谓“稽首”,实际乃借用俗礼名称而已。不卑不亢之礼――顿首“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林尹注释说:“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而触其额。”这就是讲,头触地后很快抬起,即今所谓叩响头。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此外,旧时书信中也引进“顿首"作为起头或结尾,以示敬意。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今人对此有不以为然者,认为身为临川王的谘议参军兼领记室(相当于秘书)的丘迟,在对叛将陈伯之的劝降书中,竟一再口称叩头,未免过于卑躬屈节,且与信中斥责对方忘恩负义,同时晓以大义的内容相抵牾。对此,林洪文在《顿首・稽首・空首》(载《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93年版)一文中指出,丘迟在信中的措辞其实很得体,因为“顿首”之礼毕竟有别于“稽首”,并非大礼。“丘迟信中这样用,表示普通的礼貌,……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男子常拜礼――空首至于“空首”,郑玄注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林尹注释说:“男子之常拜,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手也。”它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而相对于大礼的“稽首”来说只可谓半礼。因此,它成为古代男子表示相互尊重的常礼之一。诚如顾炎武《日知录・杂事・拜・稽首》所识:“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礼之成也。”“空首”(拜手)最早的记载大约也是《尚书》中的《益稷》。那上面讲:“皋陶拜手稽首。”说的大约是先行“空首”礼继而头长久挨地――再行稽首礼吧?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妇人也行“空首”即拜手礼,亦称“手拜”。但与男子稍有不同。在男子,如前所述,其拜手是跪姿,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心平而不至地;在女子虽也是取跪姿,却是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女子正礼――肃拜与“女人拜”不过,手拜并非妇人的正礼,其正礼乃“肃拜”。所谓肃拜,郑玄《礼记注》说:“拜低头也。妇人以肃拜为正。”西晋杜预注《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句时又进一步指出:“肃,手至地,若今(揖)。”所以妇人行礼被称作“端肃”;后来书信中“肃启”、“谨肃”的套语,亦本于此。《礼记・少仪》还有妇人须以肃拜为正的专节规定: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这大意是讲,妇人遇到喜事、好事,即使是遇到有国君赏赐,须答谢时,也都仅行低头这种肃拜礼。至于遇到凶事,如丈夫的祖母(即祖姑)乃至丈夫或长子逝世,在办丧事时,也只以肃拜来回答别人的哀悼与慰问。在这里,表面上是要保持妇女的端肃,实则乃基于妇女地位比男子低下,不能作为一家之主而成为家庭正式发言人这一立场。由此亦可见即便在交际礼节上,从周代起,便已有了较为严格的男女尊卑之别:即跪拜礼这种重大礼节仅属于男子交往使用,女子只能行肃拜这种最轻礼节。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女子大婚时可行跪拜礼。《仪礼・士昏礼》规定,夫妇入室合卺,婿妇皆与赞者相向而拜;次日新妇见公婆,妇跪拜,公婆答拜;如公婆已逝,三月之内,新妇祭奠,须跪拜至地。除此之外,妇女是没有资格行跪拜礼的。到了武则天做了武周皇帝后,她索性将女子的肃拜姿式改为正身直立,两手放于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时称“女人拜”(《景德传灯录》卷八)。武则天所改礼节,大大长了女儿家的威风,令大男子们好不丧气!唐宋时,女子行此礼还常口道“万福”,故又称“万福礼”。此礼一直沿用到清代,这在古装戏、古装电影里屡屡可见。男子丧礼――振动、吉拜及凶拜那么,男子遇丧事该行何种礼节呢?这在《周礼》与《仪礼》中说得也很清楚,即为振动、吉拜及凶拜三种。所谓,“振动”,按郑玄注,“以两手相击也”,是“战栗变动之拜”。凌廷堪《礼经释例》说是先拜而后踊。踊指跳起脚来哭的动作。这样来看,振动礼不仅要跪拜、顿首,而且还要跳脚击手,捶胸顿足,哭天抢地,浑身战栗不已,以表达对死者的极度悲哀。因此,这是丧事中最重最大的跪拜礼。所谓“吉拜”,郑玄注说:“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后顿首。这种礼节,按贾公彦的解释,是属齐衰杖期(如孙为祖父母、夫为妻服丧一年)及以下的丧拜礼。之所以称“吉”,是说此礼相对凶拜要轻。《礼记・檀弓上》引孔子话说:“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这是指行丧礼时,先行拜礼以答谢前来吊唁的宾客,然后用稽颡礼来表达自己的悲哀――这样先人后己,是合乎顺序的。关于“稽颡”,即屈膝下拜,以额触地――顿首,这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时的专用礼。《仪礼・士丧礼》说:“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即此。不过在后来,又在请罪、投降时使用该礼,以表示极端惶恐。如《汉书・李广传》所载:“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所谓“凶拜”,郑玄注说:“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这是先顿首后空首,是斩衰和齐衰三年(如子女为父母、妇人为丈夫、长子以及父为长子服丧三年)时的丧拜礼。《礼记・檀弓上》说:“孔子曰:‘……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这里孔子认为:先行稽颡而后行拜礼,最能表达极哀之情。如果是服三年丧,我会遵从这种礼法的。至于“奇拜”,一般来讲,大约是先屈一膝,然后空首拜,即汉代称的“雅拜”,为一次拜。褒拜则为再拜(反复两次拜)以上的礼节。此二礼都不是独立的拜礼。如《仪礼・乡饮酒礼》中所言“再拜”,就属“顿首”的褒拜;《礼记・曲礼下》中的“再拜”,则系“稽首”的褒拜。它们分指两次“顿首”、两次“稽首”。须要说明的是,“顿首”与“空首”都可以有奇拜,但“稽首”却没有奇拜,只有再拜。因此,奇拜、褒拜同稽首、顿首、空首以及振动、吉拜、凶拜的关系其实是“纬”与“经”的关系。从三跪九叩到抱拳握手据《清宫琐记》等记载,清代还有一种“三跪九叩”礼――我们在清宫题材的影视剧里对此已是耳熟能详。行此礼时,首先是刷刷地放下马蹄袖,再跪下,上身挺直,右手平伸举起至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如此再三为三跪;反复三次即为“三跪九叩”。与此同时,还要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从《周礼》、《礼记》等明载的跪拜礼开始,这种卑躬屈膝的繁缛礼仪一直倡行了三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了皇帝,结束了帝制,才正式宣布取缔这种有辱人格尊严的奴隶-封建社会礼仪。从此,人们相见敬礼,只须脱帽(女子无须脱帽)鞠躬或抱拳(即作揖)、握手(后者系由西方引进的礼节)而已。此亦可谓“礼轻仁义重”也。作者: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成都)高级讲师

上一篇:一节没有“完成任务”的数学课 下一篇:整机企业做芯片可保证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