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立旗帜 打造平台

时间:2022-09-29 01:52:31

12年7月11日晚,由福建大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主办,福建省交响乐团]奏的“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成功世界首]了《第二十二交响曲》(2012年)、《第十九交响曲》(2009年)和《大江东去古诗词交响大合唱》(1963年)。7月12日—14日,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办、莆田市九龙谷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暨福建乐群学术讨论会”在莆田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如期进行。

北京的梁茂春、蔡良玉、金湘、于庆新、宋瑾、刘湲、荣英涛;上海的钱仁平、温德青、陆培、林禾;福建的郭祖荣、章绍同、朱光、孙星群、林荣元、骆季超、陈泽铭、郭酝等近四十人参加了会议。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林瑞武副院长主持,蔡宗祺总经理致欢迎辞,福建省文化厅赵建宏处长总结。郭祖荣在介绍会议时指出:“‘第五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会议期间,于庆新提出的‘郭祖荣与福建音乐现象’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反响和思考,这也是本次会议的缘起,希望会议产生一些能推动福建现代音乐创作的学术意见。”

一、关于“郭祖荣现象”的讨论

章绍同认为郭先生具有佛教“戒、定、慧”的品质与勤、乐的作风,作品中充满着忧患意识、关爱意识、文人意识、本土意识和开放意识。他强调,“在拜金主义全面泛滥、道德底线被屡屡冲破的社会环境中,宏扬一种文化自觉与坚守,把郭祖荣现象和精神不断光大,无疑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它不仅是狭义的音乐现象透视,而是无数人所追求的音乐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金湘赞叹郭先生的人品和不重权势的精神风貌透出了人格的伟大。骆季超认为,“郭祖荣的名字已经成为打造福建音乐品牌的旗号”。朱光表示:“应该把郭祖荣现象作为部级或省级课题来抓,在全国形成影响。”林荣元也认为,“郭祖荣已经成为福建音乐界在全国的一张名片,应该好好使用这张名片,为福建培养更多的青年作曲人才”。

曾宪林阐述了郭祖荣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他说,“郭老师在作曲课上发现苗子,通过言传身教的教学(很多是书信批改作业)引导他们朝音乐事业(创作或理论研究)前行,郭老师为培养人才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反而常常贴钱支助困难学生。福建几代的音乐人才,很多都受恩惠于郭老师,学生们也都常怀感恩之心”。黄青感慨道,“现在福建(指福州)年轻一代从事严肃音乐活动的,有许多人不是专门从事创作,也缺乏良好的创作环境。悲壮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郭老师还要硬把他们拧起来”。涂致洁说:“郭老师有人格魅力?熏他影响了福建几代音乐人的师德师风。”张建国、杨源、陈宜通、黄振铭等人也先后发言回忆了郭老师对他们的无私帮助。

二、关于福建音乐现象的讨论

于庆新率先发言:“福建的音乐现象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但要不要提‘福建乐派’我拿不准。我觉得提‘福建乐群’稍微准确一点。所谓乐派,基本是以作曲家创作为依据。乐派的形成需要作品的积累、历史积淀和得到社会的承认等因素。”孙星群阐述了成立“福建乐群”的条件和意义,建议成立一个松散的福建乐群研究会,“有德高望重与创作经验丰富的领军人物(郭祖荣),有丰厚的人文基础和一批有志于民族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音乐家群体等是‘福建乐群’条件基本成熟的表现”。林瑞武举例,“福建的戏剧界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剧作家和剧作,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戏曲剧本创作并引领全国创作潮流的剧作家,后来被取名为武夷学派,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武夷剧作社”。檀革胜提出用“福建专业音乐创作生态群落”的概念替代“福建乐群”。张建国认为:“‘福建’二字包含着地域、人文和自然生态等因素,作为乐群成员的作品要体现福建文化特质。”温德青认为“一个乐派或一个群体应该有国际视野,不能自己承认自己就可以了。关于福建乐群、福建乐派,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还比较早了点”。金湘从中华乐派的经验出发表示:“‘福建乐群’可以又挂牌又开店。音乐‘乐群’不是‘乐派’,不需要得到承认。建议先干起来,乐群没问题,我支持福建同仁的做法。”陆培赞同“乐群”的提法,“‘乐群’和‘生态群落’是过程,变‘派’就是大家已经承认了的事实,所以‘乐群’更合理”。

蔡良玉梳理了西方民族乐派和美国现代乐派的历史,阐述她对“福建乐群”的支持:“我们的作曲家也很多,有些作曲家的创作技术并不‘落后’。许多人在创作上寻求表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意识是很强烈、很自觉的。因此,应该说呼吁‘中国乐派’、‘福建乐群’,是一种‘必然’。”钱仁平认为问题不在“福建乐群”的概念,而是成立“乐群”的目的。他说:“‘福建乐群’的目的应该是团结作曲家和理论家,促进这个地区的音乐创作。我不太支持‘乐群’的名称,宁可叫‘乐派’。我更倾向于用‘武夷’或‘闽江’。我赞同孙老师关于‘武夷乐派’研究会的提法,在这个名称下对福建现代音乐创作历史的梳理、出版,并恢复《现代乐风》期刊,都将有助于推动福建音乐发展。”骆季超呼吁,“希望政府或企业家为福建音乐群的研究提供经费。”林荣元希望“福建乐群”的成立能尽可能地解决青年作曲家的作品转化成音响问题。宋瑾指出,“关于‘福建乐群’,福建音乐文化的人和历史已经形成了实体,现在实际上是一个命名和具体操作的问题。关于命名,大家还可以继续讨论,但就目前情况来讲,乐群比乐派

更恰当一点,同时建议恢复《现代乐风》和搞网站建设”。

三、关于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评论

在谈到郭祖荣的交响作品音乐会,温德青认为,“‘第二十二’能把这么长的时间(大概有32分钟)浓缩在一个乐章里,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平衡感和结构感。‘第十九’四乐章的传统结构,对听众来说更容易把握。两部交响曲的布局各具特色,开头都很精彩,一下子就抓住人,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气息。我从中听到了在郭老师作品中少见的幽默感的新东西。刘湲赞叹“第二十二”如行云流水般的圆润,“第十九”的乐章处理很有意思,同时感慨合唱作品所体现的风格和寓意。他说,“美术界讨论美的中轴线,现代技法也有美的中轴线,郭老师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典雅的美,他追求美的中轴线”。陆培说:“‘第十九’里我听到了一种流离失所的感觉。我想到郭老师几首交响曲中,从来没有标签式地引用过哪一首民歌。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的交响乐。三部作品结构感都非常好,因为我没有听到有冗长、累赘。结构就是节奏感的东西,就是利用心理的轨迹,给听众制造一种期待,然后帮听众解决期待感。”金湘坦言:“郭先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人性的真善美,尤其是‘第十九’饱含人情味;作品富有主旋律的观念,主旋律是一个作曲家对时代的发展发自内心的呐喊与呼唤;作品结构也很清晰,发展有序,实际上结构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梁茂春说:“郭先生绝不是那种专写歌功颂德的‘晚会音乐’或轻浮浅薄的‘马屁音乐’的作曲家。郭先生继承和发扬了他音乐中‘忧患意识’的传统,作品发人沉思,引人思考。‘第二十二’的单乐章结构非常完整,内容含量很大,有多乐章交响曲的特点。”

吴宏微提出,“郭老师坚持一贯的创作美学思想,民族化的主题动机设计,非标签式民歌风格的曲调线;中国调式和声基础的非功能性和声进行,不被调式束缚,通过各种增减和弦和半音推进来构造和声;乐思非浅显化的音乐思想表达,充满了对社会的忧患和关注;音乐气质温文尔雅”。檀革胜阐述了郭祖荣在交响曲中善于运用隐喻手法表现作曲家救赎社会的心声。他剖析了自然救赎、宗教救赎和置于现实基础与日常生活上的救赎,认为“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潜能、意志和能力的发挥,这是作曲家救赎的真正落脚点”。杨滨谈到,“音乐的音响化是重要的,特别是交响乐,确实很难有平台去]奏作品,每个作品都是作曲家所特有的,就像私房菜一样,私房菜是菜谱里没有的,或是其他菜系没有的,但一定有意义”。黄振铭认为,“郭老师的和声结构风格自成一体,赋予乐队作品丰富的内涵”。林禾说,“郭老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人格的写照”。宋瑾说,“音乐以自身思维来述说你所要说的东西。学界探讨的音乐是非语义性、非概念性的,其实音乐完全可以语义性。郭老师的作品,无论是隐喻的,还是直接表达的内容,都有一种音乐思维和气韵从头到尾贯注。有两种创新规则,一种是在原来的规则下创新的,写出新感觉,一种是完全再找一个全新的规则。郭老师选择了前一种”。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谈到了节目单规范、乐队]奏与观众素质培养等问题,并在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基地”。

结 语

郭祖荣先生的交响乐作品在艺术高度、人文关怀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郭祖荣已经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名片之一,建议成立郭祖荣现象课题组,申报福建省乃至国家课题。大家纷纷对“福建乐群”的名称和形成发表了真知灼见,最终达成了成立“八闽乐群”研究会的共识,孙星群起草了初步的方案,曾宪林在会上宣读。大家认为,成立“八闽乐群”研究会有利于为福建青年作曲人才提供对外学术交流和展示音乐作品的平台,提高福建严肃音乐的创作水平,促进福建青年作曲家的茁壮成长,加强福建作曲家音乐作品的研究,繁荣福建严肃音乐创作的氛围。

曾宪林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2012秋拍:落差与信心 下一篇:疗养不是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