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揭晓

时间:2022-09-29 01:47:08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揭晓

2011年2月15日,由《艺术时代》杂志主办、年轻批评家作为主要评委的“金棕榈奖及金酸莓奖”在北京揭晓,彭锋、费大为、张子康、王小箭等作为颁奖嘉宾出席了本次颁奖晚会。最终,何云昌的行为《一米民主》获得了金棕榈奖头奖,而张洹和艾未未都连中两元,只是张洹的《希望隧道》和《和和谐谐》都被评了金酸莓奖,而艾未未的《葵花籽》则分别被评了金棕榈奖和金酸莓奖。当晚,何云昌、梁硕、杨心广等金棕榈奖获奖者出席了颁奖晚会并领取了奖杯,金酸莓奖获奖者则无一人现身现场。奖项揭晓后,杭春晓、朱小钧等出席晚会的批评家评委对本次颁奖典礼作了评价。

金棕榈奖:

1 何云昌《一米民主》

《一米民主》是何云昌在2010年10月10日实施的行为作品,又称《与虎谋皮》。他假借民主投票的方式在身上开一道长1米,深0.5厘米至1厘米的伤口,似乎在这件事情上实现了所谓的民主。

2 陈晓云《为什么是生活》

2010年9月于北京香格纳画廊的陈晓云个展展出的是其最新的多屏录像装置作品,这是他在尝试运用其他媒介作为叙述手段过程中,对其驾轻就熟的影像表达方式的一次重新思考和解说。作品以多屏影像的方式呈现,其中充斥着对生活、社会、欲望、爱和记忆的暴力化理解,画面和文字重叠闪现,时间和空间停顿交错,展厅中充斥着敏感、妄想、多情、孱弱、细碎、含混、不厌其烦的歇斯底里的个人的体验和采样式注解。

3 陈界仁《帝国边界》

《帝国边界I》是台湾艺术家陈界仁的影视作品,它讲述了一位大陆女人嫁到台湾后的种种遭遇;《帝国边界II》中,陈界仁以父亲过世后留下的遗物为出发点,反思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试图将台湾塑造成“无档案化的社会”和“集体精神空白化”的现象,他认为这是一种平等在呼唤。

4 周斌《30天――周斌计划》

《30天――周斌计划》是周斌的一个行为计划,30天,在设定的时间与地点,每天创作一件作品。

5 梁硕《费特》

在个展“费特”中,梁硕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家居设计师,西五艺术中心的所有展厅被改造成数间房屋,比如“客厅”中配有梁硕“设计”的时尚家具,观众可以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播放的内容却是一张张城市景观的照片,像是在委婉地“介绍”他“设计”的灵感来源。

6 艾未未《葵花籽》

艾未未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示了一亿颗用陶瓷制作的向日葵籽,这些向日葵籽都经过高温加工,由1600名景德镇的技术工匠耗费两年时间,经过近30个步骤最终制成。艾未未在展览上用此一亿颗陶瓷制的向日葵籽铺满整个涡轮大厅,来体现他的艺术理念。

7 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

卢征远的《84天,84件作品》没有任何形式、内容、媒介材质上的限制,唯一的标准就是艺术家本人要认可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每件作品必须每天单独构思、制作完成并交付到UCCA,所有人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展览最后将会呈现什么样子。

8 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图)》

这是艺术家邱志杰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作品灵感源于中国传统风俗画《邱注(上元灯彩图)》,邱志杰在四面墙上绘制了此画的现代版,其中的人物都具有了当代身份。同时,邱志杰在空间中心用回收的物品构筑了一种风景,观者可以徜徉其中,欣赏缀有锡罐的树木,还可拉动手边的线,令头上纸板做成的鸟儿飞翔,有如演员在布景中运动。

9 杨心广《底下有块石头》

艺术家将一张非常普通的木工板做成底座,甚至侧边还保留着商标与型号,于是,“树”就栽到了这张木板上,木板似乎成了“大地”。其时正逢大雪过后,北京郊野的大地覆盖着一片白色,他受到启发在板面上涂抹白色颜料,然而作品看起来太干净、太完整、太自足了,最终,他搬来了一块石头,把木板斜架在了上面。

10 陈文骥《抽象作品系列》

近20年来,陈文骥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抽象的疏离,陈文骥画中的世界总是和他不断摆脱现实生活的自然再现有关,虽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真实的事物形象,但他所描绘的决不是具体的生活场景,而是经过他思考与过滤的现实世界。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酸莓奖

1 张洹《希望隧道》

《希望隧道》是张洹联合UCCA共同策划的一个社会公益项目,本项目呈现的是被地震摧毁的火车残骸及变形的轨道,以及火车从事故地点辗转西安、上海再到北京的纪录片。

2 高氏兄弟《列宁》

高氏兄弟的巨型雕塑《列宁》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公开陈列作品,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蜘蛛》并列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

3 张洹《和和谐谐》

张洹的镜面不锈钢雕塑《和和谐谐》高达6米,原作被上海世博会永久收藏,陈列于世博轴上。

4 卢昊《学习历史――飞夺泸定桥》

卢昊作品《学习历史――飞夺泸定桥》描绘的是红色经典故事,并运用写实技法来描绘作品,以求对历史画面的重视。

5 罗中立《雕塑系列》

此次罗中立展出的雕塑作品耗时三年半时间完成,《巴山夜雨》、《承包地》等作品先后在重庆以及北京的“建构之维”展览中展出,作品的色彩由其用油画颜料涂绘,这些组合雕塑作品来自其油画主题人物形象风格。

6 岳敏君《弯曲的维度》

岳敏君于2010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弯曲的维度》高达7.8米,为不锈钢人

7 蔡国强《农民达芬奇》

《农民达芬奇》是蔡国强继《威尼斯收租院》后的第二次大型农民题材计划,此展览于2010年举办,完整地呈现了其多年收集的农民创造物。

8 艾未未《葵花籽》

艾未未于2010年10月11日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其作品《葵花籽》,艾未未于五六年前就开始策划此作品,它由景德镇1600多名熟练工历时2年多、近3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且形态各异。

9 潘公凯《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之“宇宙飞行器”

“宇宙飞行器”为潘公凯展览《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中的第一部分,此展览于2010年5月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宇宙飞行器”讨论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脉语境中对艺术审美的不同理解与心理过程。

10 牟伯岩《上海双年展“胖子”系列》

“胖子”是牟伯岩常用的“演员”,肥胖对于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国人是否代表着过度的消费和索取?代表着越来越远离朴素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胖子陪衬的另一个“演员”是条精瘦的黑狗,它是为了造成视觉的强烈对比,还是想对我们再说些什么?

上一篇:我的“真实”作文教学法 下一篇:培养积累习惯教会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