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中国式好剧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2022-09-29 12:59:54

师傅 中国式好剧是如何产生的

《师傅》开播以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在一个制播数量上的电视剧第二大国,能得到收视率加好评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但我们仍然要吐槽,制作一部像《师傅》这样,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原理太“简单”了。

编个大杂烩故事

相比作用于中国电影的二八定律,国产电视剧的市场相对成熟很多―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赵宝刚说的,所以当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冯小刚、郑晓龙、赵宝刚三个火,任凭冯小刚成为华语电影一哥呼风唤雨,后头俩人根本不为所动,十年如一日地埋头炮制电视剧。因为电视剧的受众人群,也就是四十岁左右的家庭妇女,人数和审美情趣几乎年年守恒,这就为制片的成熟提供了土壤,而成熟意味着,规律和公式在这个本被冠以“创意”名号的产业里茁壮成长。比如说,《师傅》。

《师傅》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宣传标签:时代变迁史。故事的时间被设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仔细看,该剧前半部分颇似《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后青春期版,从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夏雨偷女孩内衣起,这种印象就占据了我的脑海。但接下来三男争二女的传统爱情戏码不免落入俗套,故事的后半部分,夏雨得了帕金森,为了不拖累自己深爱的姑娘的前程,毅然玩起了消失,编剧这是有多爱看韩剧啊。反正天下剧情一大抄,幸福的家庭缺少矛盾冲突,不幸的家庭才是相似的。

从前,我们介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总是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界定,比如,这是武打片,那是家庭剧,但现在呢?看看豆瓣,电视剧介绍那一行,贴上的标签越来越多。《师傅》是喜剧,是年代,是青春,是偶像,是爱情,是家庭,一般电视剧能拍成这几样就可以坐等电视台收片了,既有青春记忆,又有动人爱情,耽于家务和工作两点一线的阿姨妈妈们焉能不爱?但在六七月相交的这个节骨眼上,《师傅》更可以根据当前形势需要自居为红剧―随着故事的推进,终于爬上领导高位的大徒弟,干了不少缺心眼的勾当,在师傅李幼斌的感召下,他最后选择向检察官自首。只要对我国国情稍有了解,就知道这是一碗迷魂汤,但谁说红剧不是呢?

找一帮靠谱演员

名字叫《师傅》,说的却是徒弟的事。你以为这种故事架构很新鲜?其实《西游记》早就这样处理了。为什么当年央视筹拍四大名著,《西游记》最早立项―盖人物脸谱,情节简单耳。三十年前中国电视剧百废待兴,当然要先易后难。

不知是巧合还是悲催,《师傅》的情节用《西游记》的简介竟然也能概括:团结在师傅周围的仨徒弟,克服了重重内部矛盾,战胜了外部矛盾。三个徒弟里,一个本领高强(就是夏雨),一个工于心计(就是吕行),还有一个鲁直(就是郭家铭)。

角色脸谱化是要反对的,但中国的大牌电视剧演员基本已拥有了各自的戏路,观众也就混淆了演员与角色的界限。所谓突破,都是年轻演员嚷嚷的,何曾见过陈道明们说超越?而保守型的盈利模式则是大多数制片公司最终的选择,其结果就是年轻演员的难以上位只能靠睡,以及大腕演员的脸谱化。

以该剧为例,李幼斌、夏雨、斯琴高娃,还有新闻点不断的郭家铭,如果不是在这个红色档期,这个阵容搭成的电视剧也称得上豪华了。不过,这些本色演员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角色判断,比如李幼斌脸上写着的英雄气概,夏雨一定是痞痞的北京小太爷,斯琴高娃代表着古老与权威。果然。

唯一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影片的结尾,象征着坚强、伟大以及其他各种褒义形容词的师傅李幼斌,光荣牺牲了。尽管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煽泪桥段,但我仍然愿意把它衍生想象成公式化电视剧的倒掉。

夏雨:你那么爱《阳光灿烂》,就去再看一遍《阳光灿烂》呗

南都娱乐:《师傅》的开场很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

夏雨:观众会这么觉得,大概是因为年代都差不多吧。这部分观众看到夏雨就想到《阳光灿烂》,那是他们自己跳不出,不想再知道夏雨的别的了,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你那么爱《阳光灿烂》,就去再看一遍《阳光灿烂》呗,我想还是有一部分观众喜欢夏雨的其他角色的,而对我来说,我享受自己的工作,生活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媒体到现在还喜欢拿《阳光灿烂》说事,我也挺无奈的。当然,老这么说也没有什么不好,事业阳光灿烂有什么不好呀,哈哈。

南都娱乐:你本人怎么定义《师傅》这个剧?

夏雨: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吧,就说那时候的工厂里头的事。红剧?看你怎么定义红剧了,这肯定不是我们小时候印象里的那种。许风这个角色本身挺好的,导演也很有诚意,就接了这部戏。

南都娱乐:你怎样评价李幼斌的表演?据说他是戏霸。

夏雨:还好吧,李幼斌演戏很严肃也很认真,每一场戏开始前他都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下面该怎么拍。

上一篇:文艺又复兴了吗? 下一篇:中国文化解读的谬误 要重建,不要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