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潘立酮及肯特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9 12:28:41

摘要:目的:观察多潘立酮和肯特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多潘立酮10mg、肯特令3g,3次/日;对照组25例,单纯给予多潘立酮10mg,3次/日;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2%,对照组76%,差异元显著性(P>0.05);组织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76%,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效率治疗组64%,对照组24%,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反流性 胃炎 多潘立酮 肯特令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选取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50例。诊断标准:①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②内镜下有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至胃窦部;③胃窦部活检示慢性胃炎(排除重度糜烂性胃炎外)。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0.3±13.33岁;对照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06±12.85岁。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多潘立酮10mg,3次/日,餐前30分钟温开水送服,肯特令3g,3次/日(将散剂倒入50ml温开水中摇匀吞服);②对照组:多潘立酮10mg,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疗程结束后1周内复查胃镜及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分级:0级:正常黏膜;I级:固有膜及腺上皮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Ⅱ级:固有膜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上皮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Ⅲ级:固有膜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上皮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

疗效判定标准:以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为评价指标。①显效:症状完全改善;②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仍有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③无效:症状无改善。组织学评价分类:治疗后进步I级或降到0级为显效;进步I级为有效;无进步或恶化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

结果

临床症状比较: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lO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经X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

组织学检查比较: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6%。经检验,P>0.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显效率治疗组为64%,对照组为24%,经检验,P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出现便秘。因而未能按规定服药,而作为淘汰病例未计入统计,治疗前后两组在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方面均无变化。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十二指肠胆汁液反流至胃内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因未完全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酸反流是目前已知病因中较主要的病因。研究发现,胆汁酸可致非特异性组织损害,直接损伤胃黏膜,造成反流性胃炎。其病变主要是,造成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大量资料显示胆汁反流与胃溃疡、食管炎、食管癌、残胃癌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胆汁反流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不会发生胆汁反流,但当胃肠动力紊乱时,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如此时幽门松弛,可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若反流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反流量大,可引起胃损伤。故治疗上一方面结合胆汁,使其失去活性,另一方面改善胃肠动力。

临床上结合胆汁的药物较少,常用的消胆胺是一种结合胆汁酸的药物,但其在碱性环境下才有较强的作用,而胆汁反流常发生在酸性环境下,与酸协同致病。而且其结合后,阻断了胆酸的肝循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肯特令是一种国产的蒙脱石,,是一种天然的硅酸铝镁盐,每个颗粒直径为1~30μm,由氧化硅和氧化铝及少量铁、镁、钙组成,具有层纹状结构与带电不均匀特性,具有很强覆盖消化道能力,能增强黏膜屏障;吸附、固定及消除各种攻击因子,缓解消化道充血水肿,加强受损上皮的修复和再生作用。是一种新型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且不被胃肠道吸收,不进入血循环,无禁忌证,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多潘立酮是一种作用于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胃肠道多巴胺受体,特异性地作用于上消化道,可显著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收缩次数,恢复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对胃排空有效率达73.6%。故我们采用多潘立酮和肯特令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笔者观察多潘立酮和肯特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发现两种药物对改善临床症状及组织学改变均有显著疗效。临床症状改善与组织学改变有效率两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可能与两组药物均为治疗腹痛、腹胀有效药物有关,有协同作用;但组织学改变显效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总之,多潘立酮和肯特令均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两者有协同作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加快受损黏膜的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老年低血糖症146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阑尾脓肿治疗13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