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正确率

时间:2022-09-29 12:23:46

浅议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正确率

【摘要】 文言翻译的关键是实词,实词如果能准确,那么文言语句翻译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文言教学中,必须把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作为核心,而语感的培养和语境意识的有效结合也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语感 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26-01

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拼命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可是过一段时间,当教师再提问已强调过的重要的文言词句时,很多学生依旧是一脸茫然。一旦出现了这个现象,教师总是慨叹学生的“冥顽不灵”,但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边学边边忘,难道是他们真的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吗?即便是这样,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文言文。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喜读会读文言文,进而在翻译文言语句时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呢?

一、语感

培养语感,就要在“读”上下工夫。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文言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甚至连所学的文章都读不流畅。最基本的语感都不具备,接下来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已充分表明,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真理都是简单的,而我们却常常忽视。

所以,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文言文,尽管现在的文言文已经有了标点,但怎么让学生会读文言文仍很重要。我采用的方法是:预习时要自己正音,读得流畅;上课伊始,师生先一起探讨本文的感情基调,明确之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要读出情感,如果文章较长,那么就重点读文中情感最充沛的部分;课文学习完毕之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朗读他们最喜欢的地方。这样做既可以缓解课时紧张带来的压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得。

二、语境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有这样的要求:“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启示我们,任何一篇文章中,词语、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只有与其他的词、句搭配组合在一起,创造了特定的语境,进而才能表达特定的意义,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活的词句”。笔者认为,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以及文章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一)联系句子的内部语境翻译句子

所谓句子的内部语境也就是指一个句子内词语间借助特定的组合搭配关系形成的小的语言环境。翻译文言句子联系句内语境就是要求我们做到“词不离句”,充分关注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乃至它在这个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充当的成分。关注句内语境,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入手。

对称结构。文言文往往运用字数相等、结果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叙事、抒情、议论、说明,并且各个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是相同的,含义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词语含义。

找准谓语。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往往因忽视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结果翻译存在成分残缺不全、语序不当等诸多问题,达不到文言翻译“达”的要求,而“达”正是评判文言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找准谓语”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翻译文言语句时,首先要找到谓语,以谓语为中心进而确定前面的主语和后面的宾语,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句子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修饰主语、宾语的定语,这样句子就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规则了。

(二)翻译句子要联系句子的外部语境即文本语境

关注文本语境,一定要反复揣摩此句的上下句,所在段落乃至篇章,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过秦论》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举”译为“全、都”的话,从句子内部语境是可以的,但从全文来看,就错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诸侯国都用土地贿赂秦国,在第四段中就提到了没有贿赂秦国的“齐、燕、赵”“不赂者”,因而“举”翻译成“全”是不合逻辑的。可见,准确理解句子的外部语境也是提高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率的重要条件。

(三)联系文章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学习和理解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翻译文言句子时,我们必须对一些涉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有所了解,笔者在此聊举几点以供讨论。

要注意一些历史词语的翻译。这些历史词语常常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风物等,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翻译时要注意。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不必翻译,因为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贤人的言论,往往称“君子曰”。还有一系列反映古人官职变迁的动词,如辟(征召)、擢(提拔)、拜(授予官职)、谪(贬官降职)等,都可归在这一类中。

要注意谦辞和敬辞的翻译。古人在社会交往中比较讲究尊卑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运用,翻译好这类词语,有助于更好地反映我国古代的文化特征。

此外,还要注意委婉辞的翻译。由于政治、民俗、习惯等原因,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方法,委婉含蓄地表达意思,翻译时应该透过字面体现作者的真实意思。例如“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一句,如果把“填沟壑”直译为“填进沟壑里”,就很费解,违反了“达”的翻译标准;而把“填沟壑”意译为“死”,不但好懂,还能把原文委婉辞的文化意义体现出来,所以这句话可译为“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其实,文言翻译并没有终南捷径可走,只有平时重视朗读训练,多关注语境,多积累文化常识,才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得心应手。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捷径。

上一篇:德国,我的第二个家 下一篇:我的母亲奥黛丽·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