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29 12:10:46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运营监测(控)中心伴随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应运而生,这是国网公司加快推进“两个转变”,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和国际一流企业的重大管理创新。根据国网公司运营监测(控)中心顶层设计,运营监测业务特点是集管理与技术于一体,涉及公司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核心资源、关键流程及综合绩效等,通过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等方式,挖掘与分析数据,驱动公司运营管理提升。可以看出,其职能发挥,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较高要求,文章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运营监测业务开展实际,提出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以用于全面提升运营监测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运营监测;人力资源;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48-01

1 背景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其核心职能是针对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风险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绩效目标偏差展开监测、分析工作,对各类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警示,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并通过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快速反应,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由于员工岗位能力对岗位和部门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开发运营监测员工潜力、提高员工技能,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2 运营监测业务内容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综合管控中心,是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防范风险的“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其核心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②运营分析。在全面监测基础上,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针对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深度洞察运营中异动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为提升企业总体运营水平提供决策支持。③协调控制。在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发现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问题和风险,协调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解决。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3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框架

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对其业务能力要求是:

①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这是员工开展分析工作的基础,这包括掌握专业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专业业务开展流程,明确专业业务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管理业务经验。②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在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上,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并搭建业务监测和分析模型,掌握数治理方法。③具备分析和业务洞察能力。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战略对每个业务的要求,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知道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的软件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④其他能力。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具备最佳沟通能力,与部门建立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部门内部实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析技能推广。

4 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①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②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③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

5 结 语

随着运营监测体系建设的持续深化及对其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的知识体系建设将最终细化转向能力素质能力模型建设,即通过洞悉企业发展战略要求,从运营监测业务定位、岗位职责及工作任务着手,通过标杆经验解析法、业务功能解析法(BFA),研究与之匹配的能力要素,并经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BEI)进行验证,形成标准清晰、规范可控的能力素质模型,以运用于招聘、岗位能力测评和培训体系设计,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艳亭,王艳亭,陈强,等.电力企业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应用架构设计[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3,(1).

上一篇:电力线路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下一篇:OTN技术在智能电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