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汉阙书法艺术初探

时间:2022-09-28 09:11:33

渠县汉阙书法艺术初探

作者简介:王丽华(1991-),女,四川达州人,2014级专硕研究生,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摘 要: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美誉,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活化石”之一。四川省渠县是我国历史上汉阙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区域,有着地面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的石质建筑遗存。本文重点从渠县汉阙中《冯焕阙》和《沈府君阙》二者所镌刻的铭文入手,试图通过对冯焕阙铭文及沈府君阙铭文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二阙所承载的书法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冯焕阙;沈府君阙;曹全碑;书法艺术

“阙,是汉代独特的建筑物,是两汉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般成对地建立在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是标志和区分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1]。其形巍然耸立,宏伟绮丽,象征着庄严与尊贵。按汉代制度的规定,须官秩二千石的人才能有资格树阙,那时候比富之风盛行,富贵之家竞相于在房前墓前立阙,以炫耀其门第。渠县现存的六处汉晋石阙正是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渠县6处7尊汉晋石阙,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分布最多的区域,有着“中国汉阙之乡”的美誉。渠县汉阙因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建筑手法、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雕刻内容成为我国石刻建筑艺术中的绚丽瑰宝,展现了汉代川东艺术独特的美韵和古朴的民族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汉文化气息。有非凡的历史学、风俗学、建筑学、美学、书法艺术等诸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冯焕阙》历史特征及其书法艺术

1、《冯焕阙》概况

《冯焕阙》位于现在的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赵家村,是我国著名的东汉石阙建筑之一,始建于建光元年(121年),距县城约20公里,是渠县汉阙的典型代表。现在只有东阙,西阙已遭毁坏。东阙身上有铭文阴刻隶书大字。整阙造型生动典雅,其风格稳重而朴实,充分展示了汉代卓越的建筑手法,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繁荣、富强的时代气息。《冯焕阙》不仅是研究汉代书法真实面貌的重要素材,同样还是研究渠县汉阙甚至中国现存汉阙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料。此阙经历了将近二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都还风韵犹存,是研究汉代时期文化及其书法艺术宝贵的历史遗存之一。

图1 冯焕阙 图2 石门颂

2、《冯焕阙》表现的书法艺术

通过观察《冯焕阙》铭文的特征不难发现,其字体逶迤狭长、彰显笔走龙蛇之势。这种特有形态在汉代简牍中常有出现,体现了汉人隶书的丰富多样性及其线条舒展的灵动性。而从《冯焕阙》自身的东西两阙相比之下,西阙书法有较浓的装饰性,而东阙书法显得要浑厚含蓄一些。现在来考察《冯焕阙》的铭文,仅有东阙现存(图一所示),其上分两排阴刻隶书十二大字,“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其字体为大四、五寸、分两行竖排,右行有九字,左行十一字,两行字数不等,间距不一,但首尾相齐,总体上还是给人以整齐,匀称之感。其“郎”字尾竖拉长,与《石门颂》中的“命”字及其相似,既能带给人之垂笔延宕之美感,又能弥补上密下疏之不足(图二所示);而其余的十九个字,它们横画的地方拉的很长,竖画的地方却尽量缩得很短,以扁趋势。其波折的地方也很有特点,写得非常长,无疑成为了整体之中的笔主之势。带有波意的横画中收尾略向上拱,收笔略有向右上挑起的感觉,如图一中的“书、侍、河、南、京、君”等字。凡是捺画的地方都向右下去,写得飘逸深动,例如“故、豫、史、令、使、道”字。因此,说明了《冯焕阙》铭文隶书在书写上有着汉隶石刻与简牍的感觉,整饬中充溢着率真与灵性,具有浪漫抒情性①,可以说是蜀派汉隶的典型代表。《冯焕阙》书法艺术要比《石门颂》秀雅,可以说是四川隶书的代表[4]。从这些汉代石刻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由单字到篇章空间构成所表现出的笔势字势,明显带有简牍书法之率真抒彩。其他的汉代碑石中,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清新畅快、明媚利好、势无阻滞的书写气息。《冯焕阙》无疑是东汉隶书浪漫抒情性的典型代表。

二、《沈府君阙》的历史特征及其书法艺术

1、《沈府君阙》概况

《沈府君阙》于东汉安帝末延光年间(122-125年)建造,略晚于《冯焕阙》。分布在渠县城北34公里处的燕家场、是六阙中唯一幸存的“双阙型”汉阙。两阙东西相距有21米,阙高480厘米,东阙铭文阴刻隶书内容为“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铭文内容为:“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两阙的正面都有浮雕案图,阙身均用整块青砂石制作而成,形状的制作及雕刻的手法与《冯焕阙》大致相同,也是仿木结构的石刻建筑构造。

图3 沈府君阙铭文 图4 武威《仪礼》汉简(局部)

2、《沈府君阙》表现的书法艺术

《沈府君阙》东西两阙正面阴刻隶书,东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铭文:“汉新丰令交祉都尉沈府君神道”。铭文刻在占整个阙高三分之二的阙身的正面,阴刻隶书,字形比较大,横向夸张,扁中取势,与整个神道的建筑风格搭配合谐,融为一体。铭气势恢宏、生动,为汉隶碑刻中少见。“沈府君阙铭文两千年间就为世人纷争摹拓,清代道光年间,即有数百纸在海内外流传,收藏者如得异宝”[5]。《沈府君阙》的铭文也很有特色,撇笔和捺笔都极为长,为汉隶之罕见。“汉、新、交、屯、沈、道、丰”字的波磔均写得很长,其中“沈、道、丰、令”几个字的波磔皆长过三到四寸许。“都、尉、府、君、左”的撇笔也十分有特色,均出锋向上挑,在汉隶碑刻中都是不常见的笔法。“令、交”的撇笔、捺笔都长,极尽舒展(图三所示)。《沈府君阙》中的隶书与传统汉隶相比,有独特的个性。如“令、府、君、左”等字的撇笔,均作出锋,呈尖状,笔尽势尽,毫无回锋右裹之意,“司、马”二字的钩,提锋向上,出锋收笔。这些笔法,与现在的楷行二体有很多的相似处。字体的演变进程是由隶、行、楷这样的一个过程,除了一些汉简书法外,我们今天已很难从《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诸多碑刻中找出楷书或行书的身影。可是在渠县汉阙的碑刻铭文中,我们却能感觉到楷行二体的胚胎,感受到一种与竹木汉简同样清新畅快、明媚利好、势无阻滞的书写精神。这说明了《沈府君阙》铭文的书法字体是研究隶变过程极其宝贵的资料。

上一篇:提升地方政府文化市场监管能力的路径 下一篇:当归芍药散加味内服结合四黄散外敷治疗妇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