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造成的伤害

时间:2022-09-28 08:27:27

王旭红 哈尔滨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工程组委会专家顾问团教育心理学专家、哈尔滨市快乐影响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咨询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硕士,英国注册临床催眠治疗师,英国临床催眠治疗协会终身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拥有14年的国内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7年的英国临床催眠治疗经验,主攻方向为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障碍研究。

【案例】

在我当班主任的那年,班里男孩小一和女孩小倩悄悄地“恋爱”了,那时小一是体委,小倩是团书记。现在看来,他们就是青春期的好奇心使然,而那时,我和他们还有他们的家长,都陷入了痛苦。我觉得这怎么行呢?两人都是考入重点的尖子生,强烈的责任心使我做出了必然要拆散这对“鸳鸯”的决心。他们的家长也都极力反对。而两个孩子,在我们齐力的监督下,在所有老师的旁敲侧击下,在班级那些“特工”的监视下,更是痛苦不堪。

当时,我们班级搞卫生时,他们是一个小组的,由于他们工作有速度,做得好,经常得到我的表扬。后来我就把小组合作引入到学习当中去,小一的外语很好,小倩的作文总是第一,他俩为了小组的成绩,经常把组员领到他们各自的家里去学习。双方家长都很喜欢这些孩子,逐渐的他们小组的成绩也是最优秀的,期末考试点评的时候,他们都笑呵呵地拿着奖状回家。

有一天,一个男孩告诉我,他俩经常上课传纸条。起初我觉得不可能,但是我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看见小一在大门口徘徊,我问他在干什么,他笑了一下说,等同学出来一起去买学习资料,我说那你买完抓紧回家。他答应了我。我走出了很远,回头一看,小一还在那里着急地张望,我就走进了距离学校大门不远的一家商店里,透着窗户往外看,一下看到了我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小一骑着车子,车尾座上坐着小倩,小倩的手揽着小一的腰,小一一只手把车把,一只手牵着小倩的手。

其实这期间,很多孩子向我反映他们在谈恋爱,我根本没有当回事,因为我并不是很相信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眼前的一切告诉我学生的汇报都属实。晚上回家后,我连饭也没吃,就给家长打了电话,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说了,家长也很不理解,更是很生气和闹心。第二天,我发现他们在我的课堂上都不敢抬头,把头埋得很低,好像两个罪犯一样。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当时,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让他们都上大学,学校多几个考重点的名额,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现在想来,教师的作用远非如此,教师的作用是提升和改变孩子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真的没有想到,距离这件事情不长时间,就有学生给我打电话,说小倩和小一在江边卿卿我我。我还是不信,因为我已经把他们分开了,他们已经不在一个学习和劳动小组了,况且在学校我盯得很紧。我委派的几个“特务”也说他们都在默默学习,怎么又会这样呢?

情急之下,我约上几个孩子,偷偷地来到江边,果真看见他俩在一起。我假装偶遇,他俩立即很紧张地说他们也是偶遇。

回家后,我马上把这些说给了各自的家长,家长都很气愤,他们的家长甚至都在埋怨对方的家长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此情景下,我建议大家要严肃对待,最好接送自己的孩子上下学,严格管好自己的孩子,而双方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就像敌人一样,见面也不说话。我不想让他们这样,但他们心里都想着自己孩子的未来和前途,不让他们有私自会面的机会。

在这之后有一次,有同学和我说,小一在小倩家长不在家的时间,去了小倩家,而且待了一个上午。听到这些,我立马就着急了,这怎么还越来越严重了呢?打电话约家长到学校,当着家长的面,训斥两个孩子,并且要求两个孩子当着我和家长的面立即检讨。两个孩子的家长在训斥完孩子,又再次互相指责对方。我就说,实在没办法,你们最好有一个孩子转学,这样就会好一点,只要他们离开了,就没事了。

第二天,小倩没来,座位空空的。看着那个位子,想着那个扎着马尾辫,大眼睛,快乐活跃的团书记,心里觉得空空的。

打电话才知道,小倩转到了另一所学校,离家很远,爸爸每天用电动车接送她。小倩给我和小一,都分别写了一封信,信中小倩说作为班级干部没有起到好的模范作用,让我白费心思了。而在给小一的信中,她说让小一好好学习,别辜负家长和老师的信任和培养,好好上学,考上大学。

看了一下日期,这是转学的那天半夜写的。估计那一夜她的思想斗争极其强烈,最后才下定决心。

就这样,他们分开了,几年后,想起这件事,心中有种苦涩的味道,他俩现在都会很恨我吧,假如当初好好地引导和劝说,让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彼此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和认识,互相督促,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也许他们会是一对恋人“状元”呢?

齐齐哈尔市 张老师

偏见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敌意或者负性态度,是仅基于个体属于这个群体而存在的。如果你曾经和偏见很深的人辩论过就会知道,要使他们改变想法是很困难的,即使一个平时在许多问题上都通情达理的人,当遇到他们的偏见领域也会失去理性。有两个理由,包括态度的情感层面与认知层面。第一,态度的情感层面使具有偏见的人难以被说服,恰如曾经获得2011年世界辩论赛冠军,被誉为“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陈铭所说:“逻辑论证遇到情感用事就毫无效果。”第二,偏见态度中的认知成分倾向于以旧经验为架构,来处理目标人物的相关信息。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得出结论:当我们在自己信念指导下看待事物的时候,由于类似“图式效应”的头脑活动过程会扭曲信息本来面目,所以,证明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正确无误”的证据便随处可得了。

案例中的班主任在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上都存在偏见,对青春期男女学生关系问题的偏见仅仅是冰山一角。比如,班主任认为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让他们都上大学,学校多几个考重点的名额,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后来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提升和改变孩子们的灵魂,所以被叫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暂且不谈班主任不太熟悉的教育学上对教师的定位,先说说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韩愈《师说》对教师作用阐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所传之“道”,绝非是给学生讲各种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悟出超越了文字与语言的生活真谛,包括天地万物的规律,包括各种事物发展的规律,包括人的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等等,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从容地面对世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遗憾的是,案例中的老师连自己的职责尚且不清楚,误认为多几个学生进大学读重点校就行。请问,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难道都不是老师要培养的吗?学生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力,也不是老师要关注的吗?那些成绩欠佳、也许今生永远都进不了大学的学生就不是老师要教育与关心的对象,就是教育的残次品了吗?班主任经常泛化自己的观点,想当然地把自己认为对的直接推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如此缺乏逻辑、缺乏理论指导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老师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简单鲁莽,可以说,老师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缺乏洞察力,对事情的结果缺乏预见力。

案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小一和小倩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他们健康开朗,甚至很有号召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班主任的小帮手,这样的学生根本不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但是,由于班主任对青春期男女学生的关系存在极大的偏见,因而采取一系列违背教育常规和侵犯学生人权的措施,让本来风平浪静甚至充满阳光气息的教室里阴霾密布,班级里的人际关系发生诡异的变化,同学间竟然出现“特务”“密探”的角色,觊觎同学隐私进而还要告密,可耻而不自知,还觉得自己充满正义感地在拯救两个堕落的灵魂。教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扭曲了全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健康观念,这种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渗透到一部分学生内心深处,破坏着他们一生中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向和方法。所以,我的题目中受傲慢与偏见伤害的学生超越了小一和小倩,已经泛指为全班学生。

班主任教师在处理整个事件中的思考角度、决定、决策都显得幼稚,所以就不一一分析赘述。我只想跟读者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看待为什么两个本来前程似锦的孩子被狠狠地伤害了。

先说说老师让两个学生凭借“自我控制”来忘却一段情窦初开的浪漫感情有多么不近人情。

作为人类,自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于当下如何抉择以及怎样计划将来。举例来说,我们人类似乎是唯一可以在事件并未发生时就去想象事件状况的物种,并且由此作出长远的规划;而正是由自我来作出规划并对我们的行为实施控制。当然,以最佳的方式去控制我们的行为与抉择,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恰如任何一个想要减肥或者戒烟的人所了解的那样。

在自我控制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就是思考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即试图避免想到我们宁愿尽快忘记的事务,例如分手的情人、与老板的冲突、冰箱中一堆美味的冰激凌和奶酪蛋糕等。人们经常在遇到不顺心境况时会期望自己能逃出对某件事的反复沉思,告诉自己尽量不要去想它 。可事实上,思考抑制依赖于两个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一个自动化程度较高,另一个则控制性较强。自动化的那一部分叫做“监控过程”(monitoring process),指在意识中搜索要避开的事物。一旦搜寻到了该事物,该系统的控制性部分便会起作用,这叫做“操作过程”(operating process),这就是通过找到别的事情来思考从而转移注意力的意识努力。

自我控制的关键是:监控过程和操作过程必须密切配合,就像父母二人在大型超市购物过程中处心积虑地要让孩子远离垃圾食品一样。假设爸爸负责查看沿路各个餐厅,类似于监控过程,当爸爸发现麦当劳的时候立即通知妈妈;妈妈的责任是马上把孩子的注意力从麦当劳餐厅转移到别的地方,作用类似于操作过程,妈妈要喊:“嘿,孩子,看看那里有变形金刚电影广告啊!”只要两个过程各司其职,这套系统便会运做得很好,一个对要避开的内容发出警报,另一个负责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现实生活中自我控制却不是理论上那么简单易行,当人们因为身心疲倦或者心不在焉,导致控制性的操作过程无法发挥作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心理学实验证明,这个时候监控过程会不断地找出不受欢迎的想法,而由于控制系统无法加以约束,不受欢迎的想法会不断地进入意识内。然后呢,一种容易受影响的状况产生了,即不受欢迎的想法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头脑中似乎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总也挥之不去。仍然举如上例子,负责引开孩子注意力的妈妈停止履行自己的责任,那么小孩子会更容易注意到麦当劳快餐店,因为他们会不断地听到爸爸说:“嗨,这是麦当劳,前面是汉堡王。”

心理学实验表明,思考抑制会消耗大量的情感和体力,与那些没有压抑自己想法的人相比,处于压抑情形中的人出现了显著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现象。根据自我控制索取能力理论,花费在一项任务上的精力会限制你用于其他事物的能量,这跟刚刚跑完5千米之后很难再打一场篮球是一个道理,无论这个运动员体质多好。那么小一和小倩本来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活泼,在班级同学中很有威信,并且带领所在的小组荣获嘉奖,但因为老师忽然要让他们把精力都用在压抑自己美好的情感上,那么,随着两人之间关系被那么多人野蛮地强制破坏掉,他们需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家长的愤怒、老师的不满、同学关系的疏远,一时间似乎周围的世界都跟他们过不去,所以,这些糟糕境遇消耗的能量和躯体上各种痛苦已经让两个学生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方面有心无力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并非是两人关系发展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因为老师戴着偏见的眼镜召集家长和班级同学共同导致的。

倘若不能系统地弄清楚如上理论和简单易懂的举例分析,至此,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仍然会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提问:他们谈恋爱不是花费了过多能量,所以就没有办法去学习了吗?好吧,我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我们来看这两个学生,小一的外语很好,小倩的作文总是第一,他们不仅自己学习上有上进心,而且还带领所在小组成为班级成绩最优秀的团体,老师没有办法去界定到底是不是因为两个学生间的默契与内心那份吸引力给了他们进取的动力,但最有说服力的是,在两个人关系遭到强行干预之前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是让老师和家长感到骄傲的,不是吗?

当一段浪漫关系结束时,承受者的感觉非常糟糕,更何况对两个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的初恋。美国心理学家阿克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344个男女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要求他们把焦点放在他们已经结束了的最重要的浪漫关系上,并用问卷形式回答关于他们在分手过程中的体验。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他们或他们的伴侣在结束关系的决定中承担责任的程度。表示自己在决策中承担较多责任者称为关系终结者,承担责任较少者称为承受者。在本案例中,一对感情真挚的男女学生均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而分手,两人同时当属关系结束的承受者。阿克特在对承受者的实验报告中得出结果是:分手后他们承受高度的孤独感、抑郁感、不快与愤怒,并且被试中所有的“承受者”都在分手后的几周内体验到各种身体上的痛苦症状,诸如头痛、胃痛、以及进食困难和睡眠障碍等。

当两个孩子精神上和躯体上承受着本不该有的痛苦之时,他们内心还要自责,他们想不到要抗议老师的教育思想出现根本上的错误,想不到要抗议老师号召家长和同学对这两个学生的采取的冷暴力。但是,我还是要跟这位班主任说,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自己必须不惑,自己必须悟道,否则害人害己而不自知。

上一篇:丑百合也有春天 下一篇: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