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28 07:19:30

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分析及对策

摘要 结合河南省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实现当地油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可持续性;对策;河南信阳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2-02

1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2008年以前油茶资源情况

信阳市是油茶分布的北部边缘产区,2008年以前有油茶1.60万hm2,集中分布于商城、新县、光山和固始等浅山丘陵区;其中新县8 000 hm2、商城县7 500 hm2、光山县333.33 hm2、固始县40 hm2、罗山县13.33 hm2。2008年全市茶油产量1 500 t,油茶产业总值约5 200万元。全市有油茶加工企业20余家,其中精制加工企业7家。商城县的长园、商大、华宝,新县的安太、萃丰、益和、绿达等油茶加工企业的精制茶油产销状况都比较好。

1.2 2009年以来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2009年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鼓舞下,社会各界发展油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当地逐步形成了多主体、多渠道投资或关注油茶产业发展的局面。油茶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全市每年油茶造林2 000 hm2以上,全市现有油茶林面积达2.67万hm2;开展了油茶良种引进、选育和良种定点育苗工作;实施了油茶良种基地建设工程和油茶科技示范推广项目,油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油茶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作用逐步显现。随着近年油茶产业的发展升温,茶果、茶籽和茶油的价格也逐年增长,2011年,刚采收的茶果的价格达到2.4元/kg,茶油毛油也达到50~56元/kg。许多农民看到油茶的收益增加,开始注重管护、经营多年弃之不顾、杂灌丛生的油茶园。2009—2011年累计低改油茶林4 000 hm2。

2 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油茶适生区主要在豫南地区,纳入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是信阳市的新县、商城、光山、固始、罗山等县。油茶造林主要集中在信阳市的商城县、固始县、光山县、新县、浉河区、罗山县等6个县区和南阳市的桐柏县(少量),所用苗木主要以当地定点育苗企业苗木以及安徽、湖北等周边省调入部分。纵观2008年以来信阳市油茶产业的发展,其比较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反映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油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作为一个树种,油茶产业的发展是像以往个别树种的发展那样,随着国家的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大势而发展一段时间,还是把它真正作为当地林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产业来做。所谓可持续性发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可能有多种解释和定义,而就一个树种的产业发展强调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应该是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达到一定发展规模,稳定提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业发展。或者说是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追求产业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因此,研究油茶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就应全面分析影响油茶产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即约束条件。

2.2 影响油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2.2.1 政策与投资。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导向,而投资是对产业的拉动。近年来虽然河南省的林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和保障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文件,但政府层面的有关产业政策一个也没有,除部分县区外(光山县、商城县、新县),在林业生态省建设和地方生态建设中,也很少有对油茶造林投资的倾斜。

2.2.2 资源(现有资源和可用于新造林的宜林地)。对油茶种植面积的扩大起关键制约作用的因素是可用于发展油茶的林地面积。考虑到国家稳定耕地的基本政策及比较效益,首先不能因发展油茶而与粮食争土地;就是在很多宜林地的范围里,也要考虑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方面因素(如师河区已形成了以茶叶发展为主的产业格局)。因此,油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取决于现有适宜发展油茶的林地资源总量,而适宜发展油茶的林地资源量则又需考虑当地产业结构、林种和树种结构以及适宜的立地条件等因素。

2.2.3 发展经营模式。发展模式也是影响油茶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信阳市油茶发展模式主要有:大户种植型、“公司+基地”型、政府主导型、油茶专业合作社、项目推动型、联户经营型、农户分散自主经营型等。但由于客观上油茶经营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因此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在考虑其促进当前油茶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的同时,都要考虑后期持续经营的能力。

2.2.4 社会心理。从事农林业经营者往往受种植习惯影响,与湖南、江西等省油茶主产区的农民家庭往往把油茶当作主要经济作物来种植和经营不同,信阳市当地林农长期以来一般不将油茶作为家庭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来经营,因此在种植习惯上多将其放在“望天收”、“露水财”的位置。而另外,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的选择往往以比较利益为基准,因此当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有多种种植模式选择的情况下,一般投资者考虑的是投资的机会成本至少不能高于投资的预期收益。而对于广大农户来说,还应考虑其对油茶经营的认知程度,因为认知程度的不同,也影响着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投入程度、经营水平等。

2.2.5 良种壮苗。良种壮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1-2]。长期以来,正是因为林业生产中对良种应用不够重视,导致林业产业的效益不高,从而又影响了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效益评价的全面性。关于油茶产业的发展,国家林业局一再强调必须应用油茶良种,同时明确油茶种苗生产推行“四定三清楚”。因此,油茶作为一个能在今后若干年内带来效益的经济树种,应该说良种的应用是影响林业持续生产能力,提升经营者经营动力和发展信心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3 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合理引导油茶产业的开发

促进油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涉及到林业、农业、科技、财政、环保和工商等部门,还连着千万家油茶农户的切身利益,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林业主管部门设办公室,组织协调油茶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场规律,政府合理引导,抓好资源的基地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油茶相关产业链的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政策上逐步明晰山权、林权,促进林地流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油茶生产,鼓励一些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和企业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3.2 可靠的资源调查,理性的产业规划

促进油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应建立在理性的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规划的制定体现的是政府的重视程度。很难说某一项产业的发展在一直没有政府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或发展意见的情况下来谈重视程度高的问题。没有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也很难保障该产业能够又好又快发展。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建立在较全面客观的资源和现有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应该弄清楚适宜发展油茶的林地资源量,还应充分考虑与信阳市正在发展的茶叶等其他产业的关系,避免强调某一产业就专一发展该产业而不顾产业发展的均衡性。按照《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信阳市为一般发展区,规划任务为3.46万hm2,其中新造林1.70万hm2,低改1.76万hm2。通过近几年对信阳林业用地资源量调查及近年油茶发展情况的了解,信阳市油茶规划发展总面积不宜超过6.67万hm2(含原来已有的1.6万hm2)。

3.3 加强良种引进和选育力度,提高油茶生产良种率

首先,要结合信阳市实际,进一步开展良种选优、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提高油茶生产良种率。2008年以前,河南省是全国4个没有油茶良种省份之一,良种选育工作滞后。2009—2010年,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商城县、新县和光山县认定了“豫油茶l—15号”油茶品种,结束了河南省没有油茶良种的历史。但认定的“豫油茶l—15号”油茶品种实为优良单株或类型,有待子代鉴定和进一步区域试验;同时,可供采穗的树木数量也很少。其次,进一步加强完善商城县、新县等地的油茶良种基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和种苗生产能力。目前,信阳市批建的4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3个已通过竣工验收,1个处在建中。总体上看,由于投资标准不高、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基地建设的总体质量不高,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影响了良种基地作用的发挥。因此,下一步亟需要做的是在提升良种基地建设水平的同时,根据当地良种采穗圃建设和生产能力形成情况,开展油茶良种采穗圃认定工作。最后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切实抓好油茶良种种苗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一方面扎实抓好当前油茶良种种苗生产的组织和技术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切实抓好油茶良种种苗质量的控制和市场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苗木销售去向清楚),坚决打击无证非定点育苗和杜绝非良种苗木造林。

3.4 适宜的发展模式,典型的示范带动

加强油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效应,让广大林农看到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从而把油茶种植由政府号召变为林农的主动选择,该方法是推动油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针对信阳市油茶发展的2种类型——新造林基地建设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必须建设高产优质的示范林基地,以示范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关于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对近2年油茶造林的调查发现,大户造林、“公司+基地+农户”、油茶专业合作社等都是不错的发展模式;而现有油茶林则是以农户分散自主经营为主,由政府主导集中造林,农户分散管理的形式等,由于难以组织起规模生产,管护投入跟不上,集约经营、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困难以及农户的种植习惯、油茶采摘秩序混乱,早摘早采、乱摘滥采现象经常发生,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茶果质量差。

3.5 增加资金投入,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在充分利用国家对油茶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省、市、县财政应增加对油茶产业的配套投入,应该同湖南、江西和福建等省一样,油茶种植各级财政配套投入新造林在7 500元/hm2以上,低改在3 000元/hm2以上。可整合财政、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国土等多部门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开发。同时,要加强对油茶产业开发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收益”的政策,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商和社会各界投资油茶林的建设[3-4]。

3.6 加强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对新造油茶丰产林一定要应用油茶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特别是要选择适宜的立地、优良无性系和加强水肥管理,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促进油茶生长。应用低产林改造技术加强现有的低产林改造,对立地条件好、现有林相整齐、经营集约度较高的油茶林,主要采取深挖垦复、修枝亮脚、病虫防治、合理施肥等综合措施,加以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对立地条件一般、林分老化、衰败、长期处于荒芜的油茶林,可实施良种更新;对立地条件差,或长期与其他树种混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的林分,可考虑按分类经营的原则要求转化为生态林或其他林种,或清园修剪、改土施肥,清除油茶林内乔、灌木及杂草,恢复油茶独立林相,为油茶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7 培植龙头企业,打造产品品牌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经营机制,鼓励和培育有前景的油茶新产品企业,打造油茶产品品牌,引导企业参与油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供销形式,不但利于良种的推广和应用,更能促进和完善油茶产业链建设。目前信阳市油茶加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约4 000 t,但绝大多数油茶加工企业仅仅集中在食用茶油生产上,在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等综合利用方面尚未完全开展,且现有茶油加工企业总体加工能力过剩,生产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设备陈旧老化,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种类单一,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应在充分考虑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在油茶主产区选择3~5家基础比较好、企业信誉和资产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油茶加工企业给予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资金、林业贷款政策扶持。重点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建立起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以提高油茶的附加值,促进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斌,王开良,童杰洁,等.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2):11-15.

[2] 彭邵锋,陈永忠,马力,等.油茶产业主要经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5):1-8.

[3] 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全国油茶产业发展文件汇编(2008-2011)[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9-80.

[4] 罗在柒,邱建生,许杰,等.贵州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372-374.

上一篇:零尾 第1期 下一篇:合浦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