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生态型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20 07:59:49

沂源县生态型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摘要 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结合沂源县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发挥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沂源县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生态建设;重要性;发展对策;山东沂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51-02

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制约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1-6]。沂源县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近年发展也较快,但仍属于欠发达县。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和巩固生态环境,使其在县域发展中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1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性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利于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及健康。

2 沂源县生态状况

近年来,沂源县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依法关闭了县造纸厂,淘汰关停了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了1条酒精生产线和1个7 500 kW小火电机组,完成了县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和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了雨污分流、点源治理再提高等环保工程,关停了39家污染企业,沂河韩旺出境断面COD和氨氮浓度稳定控制在省、市政府要求范围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 059 t。森林覆盖率达到5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6%,绿地率达到37.8%,人均公园绿地19.9 m2。实施了沂河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完成小流域治理157 km2。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和“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3 建设生态型新沂源的对策

沂源县目前生态状态较周边城市优良,但还有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荒山的根本治理、城市污染的有效控制、有机农产品的过硬质量等,这就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长抓不懈。

3.1 加大荒山治理力度,狠抓城乡绿化

大面积封山育林、绿化荒山,不但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而且对调节气候有着重要作用。气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小尺度天气,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更大。据分析,沂源县北部鲁山林区一带,年降水量较全县平均值偏多而且较稳定,灾害性天气也较少。如果全县荒山全部绿化,降水量将大大增加,是从根本上抗旱的有效措施,也能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3.2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首先应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和完善地下饮用水源地管理体系和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工业污染源管理,抓好沂河的保护与开发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和废水资源化工程,提高水环境质量。其次要取缔辖区范围内直接燃煤工业,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投资项目审批关,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项目。

3.3 切实抓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并举,推进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发展,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和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余热回收利用等项目建设。

3.4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强节能减排

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展风力发电测风工作,适时实施风电开发建设项目。实现高碳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把节能工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进一步抓好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继续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产品,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切实抓好火电、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及有毒有害废气排放的削减。完善沂源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适应城市发展规模,适时扩建污水处理厂。

3.5 完善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机产品

按照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完善生产过程标准化控制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监督,实施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完善果品、蔬菜、畜禽、小杂粮等农产品有机生产技术。把规模化生产作为有机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式,加快基地化生产推进步伐,规范基础生产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完善旅游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观光游览区

沂源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茂。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发其潜力,形成特色景点。沂源县北部景点众多,且生态环境较好,应该着力打造与县城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生产观光体验一体、多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区。开发和保护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初步建立起涵养能力较强、生态景观优美、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农业生态体系,实现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杜庭凤.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J].改革与开放,2009(9):116.

[2]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3] 梅付春.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12(1):19-22.

[4]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2):114-117.

[5] 赵灵芝,陈春原,赵勇,等.果树立体生态种植模式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6,21(S3):32-36.

[6] 李守中,邹怡静,陈金梅.福建生态省建设的若干生态问题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126-128.

上一篇:新车速递 第1期 下一篇:长沙市橘子洲公园生态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