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痛与思

时间:2022-09-28 04:16:04

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痛与思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层次中较低层次的院校,主要目标不在于在学术领域内追求学术的卓越性,而在于在职业和社会经济需求领域内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实用性本科人才。专业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必须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之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成立时间较短、基础较薄弱,在经过跨越式发展后,其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的总体布局缺少系统规划。在政府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新建地方高校对新设专业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不足,缺乏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2 专任教师中教授、博士比例偏低,“双师型”师资力量缺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授、博士数量较少,“双师型”教师中具有工程背景人数更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足,积极性有待提高。

3 经费投入不足。因为招生规模大,学校在教学上投入的经费不足,师资、教学条件跟不上,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一些专业的部分实习、实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见习一般不进行,把实习、实训变成见习,或者把实习、实训时间缩短等。

4 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办学特色不强、方向不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导致“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状态的根本原因,成为困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之思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明确了其服务对象是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要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开拓专业面向,培育专业特色,依据学校定位、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内涵建设。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在高等教育布局中,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明确的定位,即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考察学校的办学定位。用人单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权威评价者,能否适应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安身立命之所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主动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根据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群建设需要,细分人才需求市场,切合区域“两型”社会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推进“四化两型”的新型战略性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标志性的领域,学校要主动走出去,走向企业,走向基层,走向社区,找到切入点来构建人才队伍,构建科研平台,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

2 注重“应用型”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强化工程素养、提升工程动手能力作为专业特色及制订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元合作为支撑,以学校培养、社会培养、自我培养为维度,以自主创业、执业认证、自主学习、自我体验等平台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真正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专业化、职业化、应用型的“工程师”。

地域文化可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关键切入点。现在国家特别强调历史价值发掘和利用,文化的传承创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区域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p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抓住所在区域的行业、企业需求,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宝贵的地方资源,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思想,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学科方向,在综合考虑学校传统办学优势、办学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错位发展,在日益细分的用人市场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3 注重资源整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强化专业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和原有专业基础,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p有所后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确实很难,在人才资源有限p财力有限的双重约束下,尤其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发展并最终形成几个优势特色学科。同时,注意整合资源,克服分散。资源本来就有限,再单打独斗各干各的,搞小而全,肯定成不了气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很难上去,原因之一就是资源太分散。如果能实现资源共享,那么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会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人才培养将有一个更好的支撑。

任何时候全局观都很重要,尤其是各二级学院的领导要承担起相应的责、权、利,注意整合资源,形成学科专业建设合力。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改变原来专业分散发展、低水平重复的粗放型局面,从而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专业复合,增强学科专业的自我开发和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竞争性,使学科专业可持续超前发展。

4 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

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以知识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健全人格的人。但是现在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一味强调跟着市场走,把教育当作制造社会需要的工具,这是对教育的异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既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不能过于功利,反对急功近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大学,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责任心。但全人教育仅靠专业训练是做不到的,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执业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意志、宽阔的胸怀、创新的思维、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但不是说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搞什么,在引领p适应p追随的同时,一定要把握这个度,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把学生作为实用工具培养,要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责任的人。

5 创新用人机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

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科专业的重要因素。师资和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质量决定着学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水平。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着力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学校现有的“产学研”平台,以项目合作、岗位工程实训等形式送教师去相关企业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逐步打造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对于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用力抓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学科方向需要来配置能够支撑这个方向的人才,不能简单地追求教授、博士的数量,要注重人才有用管用,能够形成凝聚力和合力。如果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不能把学术团队拧成一条绳,反而是一盘散沙,你争我斗,再多的教授博士和仪器设备都没有用。教师只有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为纽带,在一起心情舒畅地工作,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用心p用情p用力来引进和培养管用有用的人,创造快乐的工作环境。

三 结语

加强专业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合格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谋求发展、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同时,应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坚持以学科为本位,适当地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反馈的信息来重新审视和调整其专业设置,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东华.试论转型时期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7(9).

[2]郑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调整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5).

[3]王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

[4]俞福君.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9).

上一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标准浅探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