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

时间:2022-09-28 04:11:37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335-01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思维型比较强的学科,提问的方式策略如何,直接关系到提问效率的高低。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向活动,已经成为了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要渠道。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发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越来越多的提问策略被运用开来,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却忽视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技术和技巧,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因此,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认真选择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和总结。

一、 把握课堂时机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与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课堂提问并不是遇到问题就提最好,也不是永远直接给出答案最好,而应该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获得。在一节课堂中,什么时候提问题,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问题,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都是需要教师在之前设计好的。研究表明,若能在恰当的时机提恰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思维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机呢?课堂提问的时机主要有: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小学数学教师把握了这些提问时机,在课堂中抓住时机提问就能使得提问更合适,效果更精彩了。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不同的时机提出不同的问题:第一,当教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出两条直线之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第二,稍作停顿之后,教师可以引出平行线的概念,向学生提问:“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第三,当学生知道了平行线的概念和怎么判断平行线之后,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探究和交流,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精准性

课堂提问的时机对了,还要保证课堂提问的内容和方式“精”与“准”,这样才能确保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精和准是指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要精确、正确、准确,符合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随意提出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提问的精准性,就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涉及到重难点知识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中更要斟字酌句,做好推敲工作,促进提问准确无误。当然,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还要确保提问是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提问能够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效果来。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提问的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出发,把握提问的有效性:

第一,要根据问题的难易,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要太容易,设计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

第二,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在教学语言中注重精确性和准确性。教师提问的时候要一语中的,问到关键处,引导学生在提问之后有针对性地思考;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提炼语言,提出有启发性、准确性和挑战性的教学语言,尽量做到严谨、简洁、精巧精致,防止含混不清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中,教师可以在展示出具体的小卡车、小轿车、小客车的辆数之后,明确地提出带有加法算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直接进行加法运算,而如果让学生来设置问题,可能会出现其他算式结果,这显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

第三,要根据教学效果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实现精问巧问。在小学数学的提问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有一定数量的问题,尽量提出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例如,在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引导学生从学过图形的面积出发来求得结果这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提问方式,有的教师会通过较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分散的问题也很难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而有的教师直接从“思考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梯形通过拼接、拆分可以转换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求取转换的图形面积公式可行吗?”、“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否得出?”这几个问题,不仅数量少,而且启发性较强,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达到了良好的提问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思维能力也有限,如果直接将问题抛出,学生不仅会很难提高思考兴趣,还很难有效思考,反而会形成思考无果的现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和探究,提高思考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得到了扩展,如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厚纸做的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圆柱装沙土,然后用沙土倒入圆锥中看看能倒几次,这样一来,教师再提出问题,提问效果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1]窦仕龙.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刍议[J]. 江苏教育研究. 2009(36).

[2]王人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J]. 才智. 2010(08).

[3]李文权.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9).

[4]姚海燕. 精心预设 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 吉林教育. 2011(04).

[5]刘霞.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5).

上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初探 下一篇:小学生提高算术计算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