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性 造就人才

时间:2022-09-28 03:57:35

顺应天性 造就人才

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家喻户晓,说的是江西方仲永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时就会写很不错的诗。他父亲每天带他去作客,四处显示才能,却没有抓紧对他的教育,结果他12岁时的诗就不如以前好,20岁沦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可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重要。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特长一定要好好加以培养。父母和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小时侯显露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不致于被埋没。

获得1980年“上海之春”钢琴比赛第一名的毛铮斐,她的父母从小发现她的音乐节奏感比别人强,爱唱爱跳,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凑了三四百元替她买了一架旧钢琴,还请来老师辅导。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孩子的努力和勤奋,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果她父母不注意培养,她的音乐才能也就会因得不到发展而埋没。

当然,对孩子的教育要顺应孩子天性。我有一位朋友,夫妇俩都从事艺术教育,在孩子刚念小学的时候,他们就为孩子请了钢琴教师。然而不久他们发现,孩子虽然继承了父母感受音乐的“耳朵”,但是他对自然界的现象更感兴趣。

他喜欢观察大自然,乐意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爱好动手做实验,老是缠着问一些理科方面的问题,他们夫妇回答不了,孩子自己就去找他们以前读的化学、物理教科书看。这种“主动”与扭头巴望着练琴时间快快结束的他真是判若两人。惊讶之余,我的朋友重新审视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并且请教了教育专家,最后采纳了“顺应孩子的兴趣与天赋,让孩子自己选择课余爱好”的建议。

现在,朋友的儿子由于在电脑和物理上的优异成绩已被保送上了清华大学。他不仅可以天天进入他的科学世界,而且还能用电脑按照朋友的要求,以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为他们剪辑甚至改编舞蹈教学音乐。试想,假如朋友当初扼杀了孩子天性中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强迫他每天耗费一两个小时在钢琴上,那么他们家就失去了一个未来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却多了一个厌恶音乐的人。

其实,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的出发点应该是发掘孩子的潜能、完善孩子的天性,以孩子某种艺术的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琴也罢,学画也罢,都是为了让孩子更懂得生活、热爱生活。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家长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去诱发这些天赋。如对具有各种语言优势和技巧的孩子,其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多听多阅读,并鼓励他们用外语自由交谈和写作。

对善于抽象思维、概念清楚、喜欢探索事物的相互关系逻辑运算型孩子,应多让他们玩逻辑填字游戏,给他们讲推理故事,对其提出的寻根究底的问题给予理性的解答。

对最喜欢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喜欢亲自动手做事的整体动作型孩子,应让他们参加各类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参加戏剧活动并担任角色,参加手工活动和体育运动。

对有音乐艺术天赋的孩子,美妙的音乐、和谐的旋律对这些孩子最有益处,应让他们上各种音乐课,观摩各种音乐表演,参加各种音乐活动,那怕是在家做“独唱”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上一篇:青少年,请珍爱你的视界之窗 下一篇:跟我回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