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强化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时间:2022-09-28 02:01:33

着力强化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面临诸多挑战,制度支持网络较为薄弱,家庭支持网络趋于断裂,邻里支持网络逐步疏离。对此,可以尝试从理论上探寻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五保老人服务,构建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具体构想为:利用个案工作发掘五保老人潜能,构建心理支持网络,利用小组工作构建五保老人“内核-中层-”三层邻里互助网络,利用社区工作推动社区互助力量构建五保老人支持网络。

〔关键词〕 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主要问题,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4-0086-05

一、引言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唯一一项具有相对连续性的社会救助项目。它对于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历经了30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逐步实现了由农民分散供养到乡村统筹供养、从农民承担责任到政府承担责任的跨越式发展,其供养形式为受益人在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之间自由选择。然而,我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憾,尤其是针对五保老人的供养制度(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毋庸讳言,五保老人供养制度设置的初衷主要是满足农村地区“三无”老年人(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即是满足最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至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并未涉足。

当然,该制度设计之初或许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鉴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优先保障物质生活是一种权宜之计,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成为一种长远目标;其二,五保老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或多或少可通过一些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获得满足,如乡村干部的不定期探访和排忧解难、邻里的日常谈心与生活照料等。可是,五保老人供养制度运作了数十年后,救助水平虽有所提升,但其救助功能依然未变,仍局限于受助者的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心理和精神需求。而时过境迁,当下五保老人的实际生活情境相对于数十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乡村干部大都经济事务缠身,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象征性地探望五保老人;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的空巢现象,五保老人原有的一些非正式支持网络也可能趋于断裂;再加上农村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传统观念,人们避免与年迈的老人过多交往,担心老年人产生意外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五保老人的社会排斥与隔绝,其精神和心理层面着实令人担忧,许多五保老人整日足不出户,“白天一个人、晚上一盏灯,白天等天黑、夜里等天明,冷暖无人知、生病无人问”。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和支持网络。

对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可能的应对策略。而我们知道,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问题。此外,我国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开始从单项救助向综合型救助、从生存救助向发展型救助、从维持温饱型救助到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型救助发展。〔1 〕 (P244 )在这样一个受助者有迫切需求、经济条件具备、社会时机成熟的情形之下,我们诉诸于社会工作理念、工作模式与技巧从物质、情感和交往等层面建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机制,促进五保老人有尊严地生活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孤、老、病、贫、弱”是五保老人的综合特征,“形单影只”是他们的生活写照。他们身处社会底层,不仅遭遇了社会的疏离与排斥,更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网络。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涵盖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网络,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国家、机构、社区等组成,而非正式支持网络则由家庭、邻里、亲朋等构成。〔2 〕 (P41 )本文将从正式支持(制度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家庭支持、邻里支持)两个维度三个方面分析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支持网络较为薄弱,尤其缺乏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保护。制度支持是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通过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贯彻与落实而形成。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五保老人最主要的一项制度支持,尤其是2006年修订后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进一步把五保供养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为五保老人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然而,这一救助制度能给予五保老人的仅可能是“生存底线”的保障,且偏重于物质保障而忽略了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保护。概言之,五保老人的物质保障水平低且不到位,而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保护则严重缺位。目前全国平均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2654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898元。” 〔3 〕这一保障水平虽相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也仅能维持很低的生活水平,再加上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社会政策执行打折扣,不到位,即社会政策的‘执行亏空’”,〔4 〕导致五保老人本已微弱的保障更加脆弱,“应保未保”、“五保变无保”的现象屡见不鲜。五保老人的物质保障尚且如此,至于其精神和心理保护就可想而知了。迄今为止,五保老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还是个“黑箱”,不仅少有人问津,更没有被纳入制度支持的范畴。或许我们在制度的安排与设计中存有这样的逻辑预设: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要优先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保证他们安度晚年。殊不知五保老人也是社会系统中的生命个体,他们在物质需求背后同样有着精神需求,恰恰在这方面五保供养制度却无所作为,而“越来越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收入补助制度,这大大弱化了五保供养制度的效果” 〔5 〕。因此,五保供养制度作为五保老人重要的制度支持,其物质支持力度较为薄弱,精神支持力度更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二)家庭支持网络趋于断裂。家庭支持网络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核心,主要由家庭中的配偶、子女以及其他亲属构成。美国学者坎托和利特尔(Cantor & Little)曾在社会支持的层级模式中指出,社会支持网络具有“核心-”的特征。首先,亲戚、特别配偶和子女是社会支持的核心,其次是朋友、邻居,最后才是正式组织,该理论强调老年人在寻求帮助时,在对象的选择上有偏好的顺序。〔6 〕家庭支持网络不仅是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更是老年人在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方面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这种家庭支持网络的功能对于一般老年人和五保老人却有不同的意义。从家庭结构层面来看,五保老人的家庭非常特殊,首先,他们一般都没有子女,或者有子女也无能力履行赡养义务;其次,他们大部分是单身(终身未婚或丧偶),据统计“五保老人单身率高达85.40%”;〔7 〕最后,他们最有可能依赖的非正式支持或许只有家族的帮扶和周济,但近年来,人们家族意识淡薄,再加上家族中的多数青壮年都流入城市打工,家族照顾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由此,家庭支持网络对于五保老人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再加上五保老人大都年老体衰,生活多处于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状态,日常生活照料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更谈不上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晚上孤灯照孤影,患病无人知,屋漏无人管,穿衣做饭无人帮”可谓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8 〕。据此我们可知,当前五保老人的家庭支持网络更多表现为空洞化和形式化。

上一篇:高校科研团队战略地图的构建研究 下一篇:美国小企业医疗保险参保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