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曲《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点

时间:2022-09-28 12:47:03

论笛曲《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点

摘 要:笛曲《幽兰逢春》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昆曲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文章简单介绍了《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意境;从循环换气的运用、南北派技巧的融合两个方面探讨该乐曲的演奏技巧;通过对比昆曲曲牌《二郎神》来分析笛曲《幽兰逢春》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昆曲;演奏技巧;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27-01

一、《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

(一)循环换气的运用

循环换气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所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气息技巧。在吹奏的过程中运用口腔中存储的气在口腔、舌、唇的合力作用下使乐器继续发音的同时,通过鼻吸气,使音乐能够连续不断的演奏。在笛曲《幽兰逢春》中,曲子的引子部分几乎每一句都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似乎在描述一株刚刚出土的兰花,带着对世界的新奇和憧憬,满怀希望的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其次,在慢板临近结束时也运用到了循环换气这一技巧。曲调婉转,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强,与慢板的前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慢板和快板之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也预示着乐曲高潮的到来。在曲子临近结尾时的华彩部分再一次使用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法。此乐段一气呵成,曲调悠扬、华丽,指法极富弹性,充满着喜悦和激动之情。加上快速的运指和颤音等技巧,以笛子的高亢之音,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胸,给人留下一种孤傲、清高、冷艳的韵味。循环换气在这首乐曲中的运用,不但丰富了《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而且使笛曲韵味十足,给人带来更完美的视听享受。

(二)南北派技巧的融合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使我国竹笛的演奏风格、技巧及作品自然的分成了南、北两派。两派风格迥异,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了南、北派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南、北派技巧相融合的竹笛曲,由赵松庭先生创作的《幽兰逢春》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幽兰逢春》全曲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华彩和尾声五个部分。其中引子和慢板使用了典型的南派技巧及创作风格,曲调温柔婉转,委婉抒情,描绘出在幽静的空谷之中,一朵兰花带着淡淡的哀怨,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这里虽然不需要很多华丽的技巧,但必须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演奏出该部分的意境;快板和华彩部分则使用南、北派技巧的融合,运用了北派的吐音和南派的颤音等技巧,情绪活泼、欢快,表达了兰花逢春,内心的渴望终于实现的喜悦心情。这一部分由于综合运用了南、北两派的演奏技巧,使得乐曲刚柔并济,不但优美动听,而且丰富了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对比昆曲曲牌《二郎神》分析《幽兰逢春》的艺术特点

(一)昆曲曲牌《二郎神》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的“昆山腔”,许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昆曲被人们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昆曲的表演是一种包括歌、舞、介、白等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演唱时以笛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辅之以笙、箫、三弦、月琴、琵琶等乐器。《二郎神》是昆曲唱腔中的一个特色性曲牌,曲调素以深情、委婉、曲折而著称。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作曲家吴梅的《南北词简谱》中是这样介绍《二郎神》的:“此调以低腔做美,凡细腻言情之戏,皆宜倚此调。南词最耐唱耐听也。” 笛曲《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悠扬雅致、委婉抒情,大体的音乐风格与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风格极为相似,是昆曲和笛曲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幽兰逢春》中昆曲的音乐素材

在《幽兰逢春》中,引子的主干音是在《二郎神》旋律基础上的扩展延伸,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自由加花变化。慢板的主体部分如怨如诉,典雅、低回而深情,它似作者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坎坷遭遇。慢板部分选用了昆曲中最常用的一板三眼的4/4拍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作者紧紧抓住主旋律这一根本素材进行发展创新,加上大量的颤音、叠音等技巧以及音乐起伏的强弱变化,更将昆曲所特有的韵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此段以“小工调”的指法为主,每分钟152拍的喜悦的小快板来源于昆曲的过场音乐,是乐曲的中段旋律,它活泼、欢快,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表现春天的到来,思想得到解放的喜悦,与慢板的风格前后照应;紧接着即兴华彩的段落采用了昆曲中的“马腿”节奏,每分钟达176拍,乐句极富弹性,一气呵成,使乐曲更富于变化,充满着喜悦、激动之情。由于加入了昆曲曲牌《二郎神》,使得乐曲后段欢快的感觉与前段悲凉的情绪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很好的体现了昆曲的戏剧性和写意性,是竹笛与戏曲完美结合的典范。

《幽兰逢春》作为笛曲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典范。它的出现是笛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丰富了笛子独奏的演奏曲目,更重要的是该作品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的音乐表现手段与独特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明澜.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国音乐学,1993(3).

[2]肖漪.昆曲曲牌点滴谈[J].1995(1).

上一篇:铁生去世两周年祭 下一篇:动画《玛丽与马克思》中红色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