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偶记》与桐城派的学术传播

时间:2022-09-28 12:37:12

《论文偶记》与桐城派的学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36-02

摘要: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不仅是位古文创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位文艺理论家。刘大一生命运坎坷,但著作甚丰,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论文偶记》中。在书中刘大不仅提出了“神气、音节”说,而且还为后人提出了为文的“十二贵”。因此,《论文偶记》不仅是刘大文章理论的总结,而且是桐城派学术传播的一个助推器。

关键词:刘大;《论文偶记》;桐城派;学术传播

刘大虽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大的评价不高,认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而一些学者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何天杰认为,桐城派从方苞到刘大,是一个关键阶段。刘氏以文重于道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方苞有物有序并重而实质偏重于有物的主张,这种背叛式的扬拓,为桐城派的文学化,开出了一条坦途。现在人们对刘大的评价如此之高,主要在于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建树。

一、《论文偶记》的主要内容

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上承方苞、下启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拓大者”,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古文理论上的功劳。刘声木评价刘大“虽学于方苞,能自成一家,方苞称为今世韩、欧。”在文学理论方面,刘大在接受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音节”说,而他的“神气”说又被后继者姚鼐继承并加以发展成“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八字主张。刘大一生虽然“坎坷今被群愚笑”,但是著作颇丰。除了《论文偶记》外,他的作品大部分是诗集和地方志。《论文偶记》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行文间却透露出刘大的“行文之道”。在书中,他提出了“神气、音节”说,还有为文的“十二贵”,这些都被后世所继承、发展。

1.“神气”说

“自孟子提出养气说,曹丕引申发挥,文以气为主成为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石,刘氏神气说是对古‘文气’说的承继。”因此,《论文偶记》在开篇之初,就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的主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大举例论证,“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2.“音节”说

文章要有节奏,这样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刘氏认为“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在这句话中,他点出了神气、音节与字句的关系。“神气”在文章中固然重要,但这个概念很模糊,而刘氏则道出了古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刘大的神气、音节说抓住了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3.“十二贵”

刘大在《论文偶记》中,重点写了 “十二贵”,他把“文人之能事”具体化为“十二贵”, 指出了文学创作的要领。

“文贵奇”。在此之前,以追求“奇”著称的,有唐宋传奇小说,明清传奇戏曲;至于传统的散文,则往往以“奇”为弊。刘大不仅提出了“奇”的定义,而且还作了全面阐释,“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文贵高”。刘大认为,“穷理则识高,立志则骨高,好古则调高。”古人对于“高”的阐释比较有限,而刘大指出了达到“高”的途径,“文到高处,只是朴淡意多;譬如不事纷华,悠然世味之外,谓之高大。”

“文贵大”。这也是发前人所未发的命题。“道理博大,气脉洪大,丘壑远大;丘壑中,必峰峦高大,波澜阔大,乃可谓之远大。”他所举的典范作品是《史记》,可见其所说的“道理博大”,不是指议论文,更不是空讲大道理,而是要有司马迁作《史记》的“大手笔”。

“文贵远”。在刘大看来,“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之远。……远则味永。文至味永,则无以加。”我国传统的文论、诗话,基本都要求要含蓄有味。刘大的主张,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文贵简”。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尚书・毕命》中,就提出“辞尚体要”。刘大认为,“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这就避免了“简”与“繁”对立起来的偏颇。

“文贵疏”。前人对此论述很少,刘大认为,“凡文力大则疏;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即刘大认为,疏有力大、气纵、神逸、生动活泼之妙,而密则有拘束、烦劳、死气沉沉的毛病。

“文贵变”。《周易・系辞下》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传统观念。刘大则从文学自身的特性出发,不仅揭示出“文贵变”的必然性,而且阐明“变”的范围不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求“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

“文贵瘦”。主要是指“笔能屈曲尽意”。因此,刘大说“须从瘦出,而不宜以瘦名。盖文至瘦,则笔能屈曲尽意,而言无不达;然以瘦名,则文必狭隘。”这个观点是前人所未发的。

“文贵华”。前人往往把“华”与“朴”对立起来。刘大指出,“华与朴相表里,以其华美,故可贵重。所恶于华者,恐其近俗耳;所取于朴者,谓其不著脂粉耳......自《左传》《庄子》《史记》而外,其妙不传。’此知文之言。”可见,刘大所说的“华”,不是那种“著脂粉”人为地加以装饰的华美,而是不失其质朴自然的“精彩浓丽”。

“文贵参差”。我国传统的骈、散两种文体,骈则讲究字句的对偶工整,散则要求字句的参差不齐,往往把对偶与参差对立或分割开来。刘大认为“天之生物,无一无偶,而无一齐者。故虽排比之文,亦以随势曲注为佳。”

“文贵去陈言”。这是韩愈最早提出来的。刘大从理论上对此加以说明“大约文字是日新之物;若陈陈相因,安得不目为臭腐?原本古人意义,到行文时却须重加铸造,一样言语,不可便直用古人,此谓去陈言。”

“文贵品藻”。所谓“品藻”,是指由文章辞藻表现出来的文章的品味、风格。所以他举例说“如曰浑,曰浩,曰雄,曰奇,曰顿挫,曰跌宕之类,不可胜数。”后来姚鼐把文章的风格归结为“阳刚”与“阴柔”,这是对刘大“品藻之最贵者,曰雄,曰逸”的继承与发展。

由此可知,“十二贵”是刘大在古文创作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伴随着刘大在桐城派中地位的上升,他的古文理论随之流传。

二、《论文偶记》与桐城派的学术传播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创作流派,它秉承程、朱道统,尊崇秦汉及唐宋八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体系。桐城派由方苞创始于康熙年间,后经刘大、姚鼐三代创始人的不断努力,理论逐渐成熟,最终在姚鼐时期形成“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格局。此后,随着桐城师徒的代代传授,它逐渐突破地域限制,传播到全国各地。

继方苞之后的刘大,一生“务欲一心进取,而与世俗不相投合”的性格特点,注定了他一生悲惨的命运。他44岁时就在家闭门授徒,一直到83岁去世时还在进行教学。在长达40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更为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他的古文创作理论,这些理论由其弟子把桐城派传衍下去。与此同时,他还写了多部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论文偶记》。

《论文偶记》虽然字数不多,却为世人提供了古文创作的示范方法。再加上桐城派是一个大力提倡古文创作的流派,所以,随着桐城派声势的壮大,《论文偶记》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方苞一生致力于“义法”说,刘大在“义法”说基础上,提出了“神气、音节”说,此后,姚鼐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八字主张。怪不得吴定评价刘大的文章为“天地之光华一日不掩,则先生之文章一日不磨。”

在封建社会中,更多的人是从封建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刘大的《论文偶记》对理学的宣扬不足,这有悖于传统。但随着封建理学和道学统治的终结,人们对刘大在思想内容上“理未足”、“道未足”的欠缺,终于给予了正确评价。因此,在桐城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刘大的《论文偶记》起到了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镇远:《论刘大在桐城派中之地位》,《江淮论坛》,1984年第5期

[2]何天杰:《刘大在桐城派中地位的再认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3]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黄山书社,1989年版

[4]潘志和:《刘大神气音节说在桐城文论中的地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杨怀志:《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刘大:《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作者简介:王丽(1986.2―),安徽省亳州市人,安徽大学09级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篇:浅析“8090”宅男宅女的生活状态 下一篇:高速交警执法时应遵守的原则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