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别康桥》的读解

时间:2022-09-28 12:16:30

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是一首经典名作,也是他所有诗歌创作中被阐释最多的一首诗歌,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试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一读解。徐志摩《再别康桥》读解一、关于诗歌创作的背景

古语云“知人论世”,今人说使“鉴赏思维”与“创作思维”同步,也即了解或讲解一篇作品必须要弄清它的特定时空背景及有关的人、事,诗歌更不例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感情生活里走过许多多才的女子,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韩湘眉,《再别康桥》这首诗仍没有逃出情感的窠臼。

第一,在徐志摩欧洲留学的康桥时期,结识并热恋上了“人艳如花”的林徽因,为此他付出了和发妻离婚,并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的代价,仍然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留下了很深的后遗症——心理学上叫“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在心理学上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叫“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即我们常说的,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林徽因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徐志摩“此生唯一的红颜,永远可以如初见时那般美好”。于是,徐志摩为她写了无数的好诗,如《偶然》《沙扬娜拉》以及这首《再别康桥》;“禁果效应”应该也在林徽因的生命中起到了些许作用,因为“论才华、论情感,徐志摩无疑胜过梁思成”;因为林徽因和梁思成婚后的情感是那样的波澜不惊,如一杯白开水没有几多值得令人品尝的滋味;因为她在徐志摩去世的次年就写下的那首悼亡诗(或情诗)《别丢掉》;更因为林徽因在生命弥留之际最想见的人竟然是张幼仪,所以张幼仪认为,林徽因“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第二,幸运的是,在徐志摩因为爱情身心俱疲、万念俱灰的时刻,京城名媛陆小曼适时出现,她虽然已是有夫之妇,但是家庭生活并不如意。两人于是历经磨难终成眷属。这份婚姻和爱情,想来双方都是满意的,徐志摩为此写了很多诗歌,如《雪花的快乐》《春的投生》等,他直言自己和林徽因的感情是“追落日,你碰破了脑袋都追不着”,而自己和陆小曼的感情则是“迎朝日,只要你认定方向,伸着手膀迎上去,迟早一轮旭红的朝日会得涌入你的怀中的”。徐志摩终于从失去林徽因的苦痛中得以抽身,实现了自身情感的软着陆;陆小曼也直言自己和徐志摩在一起的日子是“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不过,两人的幸福是短暂的,徐志摩甚至被这份过程大于结果的苦恋折磨了一生:陆小曼生活奢侈、出手阔绰、吸烟成瘾,使徐志摩经常入不敷出,有时甚至要四处告贷;继而闹得满城风雨的陆小曼和翁瑞午之间的暧昧情事又使徐志摩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婚后徐志摩事业上又诸事不顺……可以想见徐志摩1928年出国前的情绪有多糟糕!——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以摆脱恶劣的心境,同时仍希望“利用这次短暂的分别让陆小曼能有所觉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康桥摇身变成徐志摩往昔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一般来说,对往昔美好事物的怀念动力往往来源于现实的痛苦,显示生活越是痛苦,往昔便越是美好,《再别康桥》简直就是徐志摩的《失乐园》。

二、关于诗歌当中的典型意象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最有效的解析方法必然是让诗歌分析回归到语言本身。那么能帮助我们打开诗歌之门的金钥匙就是诗歌当中的意象。《再别康桥》当中的典型意象有青荇、云彩、夕阳、彩虹等,我们作一简单分析。

1.“青荇”。“青荇”又曰“荇菜”,古籍描述为“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茎寸余,浮在水面”。

但徐志摩诗中的“青荇”却是根叶皆生长于水下而不是“浮在水面”;由于康河水深将近4尺(见徐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几乎是荇菜茎长的40倍,远远超过了荇菜茎长“寸余”,生于浅水的生物性要求。由此可见,康河中的荇菜恐非实有。由这首诗歌从初次发表到最后收入诗集时惟一的改动,就是把“软泥生的青荇”变更为“软泥上的青荇”来看,“青荇”这一意象的使用,是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个随意“作伪”的意象。由“青荇”的文化内涵可知:第一,“荇菜”意象出自《诗经·关雎》,是一个与爱情相关的符码;第二,《诗经·关雎》和普通恋歌不同,它是对“后妃之德”的歌赞。诗中的君子指文王,淑女指大姒(文王妃)。而令徐志摩热恋(或单恋)一生的女友林徽音的名字则恰恰是其“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大雅·思齐》里采了‘大姒嗣徽音,则斯百男’的句意”所取,直到后来为了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者林徽音混淆,才于1934年更名为林徽因——而徐志摩去世的时间则是1931年11月19,即徐志摩生前林徽因的名字一直是林徽音——徐志摩用康河没有的“荇菜”巧妙地暗示了他和林徽因的康河之恋。

2.“云彩”“彩虹”和“梦”。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据说祝英台出嫁途中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纵身跳入,身上的一条彩带被人扯下升天化为彩虹。而徐志摩诗中这条有情人难成眷侣的爱情悲剧的化身“彩虹”却又不幸被“揉碎”,更添凄美;“云”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多用来表现飘忽无奈、不可把握的离情……“云”也是一个体现诗人风格的独特意象,他曾说自己喜欢看云彩在明净的蓝天上浮游变幻。或许,我们可以用这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以及“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的诗句来体会志摩诗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心境。

这首诗歌写尽了诗人的怀恋和悲伤,但通篇却没有使我们感到颓废和堕落,想来应该是诗人还有希望在,联想到诗人旅欧3月,给陆晓曼的书信竟有百封,可以看出,徐志摩的理智在告诉自己,即便生活中自己得到的仅仅是一只甜柠檬(在挫折心理学中,人们把个体在追求预期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现己实现的目标价值,从而达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现象,称之为甜柠檬效应。这一术语来源于伊索寓言的故事: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着,只找到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那也是自己最好的最应珍惜的所有,告别过去,告别虚幻,珍视现在,珍视所有,这才是我们应该从这首诗歌当中真正应该体悟到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2]央北.徐志摩诗传:当爱已成往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3]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

上一篇:浅析高职技能的学理基础及应用对策 下一篇: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因素分析及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