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当下的理论建构

时间:2022-09-28 09:53:02

面向当下的理论建构

长期以来,“什么是审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审美文化”一类问题的讨论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格拉底曾经感叹“美是难的”,其实文化也是难的,而在此基础上试图来建构“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应该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尽管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有关审美文化研究就已在中国学界兴起,且相关探讨也一直持续至今,然而“审美文化学”本身则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学科界定与充分论证。因此,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主编的这本《审美文化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以下简称《导论》),能够以十分严肃的学术态度提出“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主张并认真加以讨论,应该说不仅提升了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度,同时它作为目前国内第一本从学科角度系统论述审美文化理论的著作,显然也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尤其是,全书皇皇50多万字,作者能够在其中根据学科理论建构的特定视角,以史论结合、古今中外视域融合的“文化间性”方法,围绕审美文化学的含义、审美文化学的范畴、审美文化学的关系、审美文化学的问题等四方面来探究“审美文化学”的学科特性,进而确立起一个孕育内在张力的审美文化场域,体现了鲜明的现实关怀、丰富的学术积淀和深刻的学术洞察力。

综观《导论》内容结构与讨论问题的方式,应该说,立足当下中国现实的批判意识是其突出的特色。很显然,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孕育、发生、发展直至消亡,都离不开一定的现实语境。同样,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存在虽有漫长的历史,但当代社会消费经济、大众传媒、跨国资本、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等一系列新的文化语境,却又决定了当代条件下审美文化必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化形态。如果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那么,当代“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则在为我们提供参与国际文化合作机会的同时,也把文化本身推到了全球危机的风口浪尖;它向我们提供了表达本土文化特性的可能,却也更加深刻地侵扰着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基座。至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飞速变动带给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往往也是更多的困扰与问题:审美泛化、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视的视觉奇观、公共空间与私人审美的冲突等等,昭示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矛盾,同时也更加生动地呈现出现有美学理论的话语贫困。于是,面对当下社会景观的符号化、人类感性经验的空前膨胀、本能欲望的不断“内爆”、价值信仰的急剧滑落与分化,以及审美与生活、生活与艺术之间边界的逐渐消弭……一系列当下现实其实在提示着我们:审美文化研究在今天理应发挥理论反思与评判的功能,担当起一份价值建构的责任、文化重塑的使命———以成熟健康、体现当代人类文明精神的思想理念对当代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价值衡量与批判,从而发挥引领当代审美文化活动的理论功能,体现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最新气象和更高境界。

基于此,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学的理论建构来说,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资源利用方面,显然都需要坚定地立足当代文化实践活动,积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审美文化资源(包括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思想和当代审美文化经验),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开放态势,在中西互动、古今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与“他者”的平等对话,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立足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批判意识———着力阐释当下中国审美文化实践及其内在矛盾而造成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持守一种建设性的文化批判立场,这既是审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也就成为《导论》作者集中论述的思想主旨。

进入消费社会的今天,历史的丰富与现实的浮躁一一呈现。面临“文化”被泛用,审美成为符号的现实尴尬,审美文化自身话语的呈现往往更显窘迫甚或短板。特别是,当“审美文化”本身也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事象,其中真正深刻的价值理想便显得弥足珍贵。如果说,审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空转折中彰显了不同的时代症候,那么,《导论》之于审美文化理论建构所体现出来的那样一种放眼历史的整体意识,则成就了它的又一个鲜明特色。该书从历史演进角度,明确提出了“审美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这一审美文化研究的基本命题,同时分析、指证了审美文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性体系的基本进程。在这一基本进程中,前现代的审美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审美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审美文化则显示了“去分化”的趋势。按照《导论》的看法,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未分化—分化—去分化”的三段论模式,而当代审美文化则体现了不同以往的价值普适性、宽泛性和弥漫性等特点。由于这些特征恰与后现论所主张的去中心、去边界、去分化的观点不谋而合,因而《导论》作者便由此归结“当代审美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后现代的去分化文化”。可以相信,这种建立在正本清源基础上的理论主张,既是符合审美文化历史发展逻辑的,又是切合当下审美文化实践及其现实的一种思想论断。这种学理创新不仅丰富了当下的审美文化研究,也让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当代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知。

既然当代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文化,它在后现代语境中已经祛除了此前各个文化领域划界自治的思维定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关系维度,那么认真考察审美文化与政治、宗教、道德、经济等的相互关系,就是人们考察审美文化历史进程时不能回避的问题。其如《导论》所揭示的,当代审美文化在穿透、弥平、融通的意义上达到了更高的总体性,达成了审美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去分化。同时,资本、科技、政治、传媒等因素也全面渗透进当代审美文化实践及其具体现象之中,乘着审美文化的快车大行其道。由此,当代审美文化成为今日美学研究的重心,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循着《导论》的理论阐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后现代精神特质与审美文化的历史性遇合,将为当今美学研究的发展开垦出更肥沃的领地。

布尔迪厄曾说,命名是一种不可小视的权力,对事物的命名赋予了事物存在的权利。《导论》以其对于学术未来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意识,不仅从审美文化的含义、范畴、关系、问题等四个方面,对审美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作了基本定位,从学理角度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审美文化学科框架,而且,该书还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相关理论思想,结合当下中国文化实际,从学理角度逐层分析了审美、文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强调审美文化既不是审美和文化的简单结合,也不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更不仅仅是当代的大众文化,而是“在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美和艺术活动的总体性概念”。如此,该书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了一个审美文化学的基本话语体系。当然,这种容纳中西、借鉴古今的做法,并非大杂烩似的拼贴和堆砌,也不是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而是对于人类历史经典的灵活运用、对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理性表述。

一种思想或理论一旦产生,应该说就有了它的生命,有了它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中国国内的审美文化研究兴起至今,也有20多年的时间了。如今炙热感虽有所降,但余温仍在。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审美文化实践本身愈益进入大众日常生活,审美文化的相应理论研究也须与时俱进。而审美文化学的出现,正是新的社会条件提出的新的理论课题,具有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因素,其学科建构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方面,审美文化学科体系的建构,使浮泛的文化研究所聚焦的文化碎片纷纷集中于美学的视野之中,从而使我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反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美学的研究得以超越传统框架的束缚,走出封闭的圈套,重新获取自己的理论生机与生命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论》以审美文化学科建构为追求,从不同侧面展开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路径,体现了作者敢于独树一帜的学术见地,它对审美文化研究本身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和生长性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全球能源困局中的核能 下一篇:适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