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造假?

时间:2022-09-28 09:51:54

前些时日与几个朋友闲坐,不知不觉扯到了“方舟子遇袭案”。科普作家方舟子成了继王海、司马南之后的又一位民间打假的代表性人士。打假者被打,的确算得上是一种悲哀。记得央视主持人自岩松谈及此案,把方舟子喻为捉食社会这个大树身上害虫的“啄木鸟”。由此想到各级政府“刀砍斧锯”般的打假专项行动,“假祸”尚难绝其根,方舟子的勇气便愈加令人钦佩。

从打假很自然就谈到造假,对此人们从来都不缺少话题。从假烟、假酒、假种子、假化肥,到假发票、假证件、假车票、假车牌,再到假唱、假球、“假老虎”、假神医、假古董。假新闻、假广告……林林总总,真可谓无行不造假,无时不遇假。而且随着造假者“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造假行为已经由以次充好的初级阶段,上升到能够充分“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高级阶段。难怪有人不无调侃地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更令人担忧的是,假货不光在国内大行其道,有的还堂而皇之地流到国外市场,严重损害国家形象。

假货何以屡禁不绝?我以为,从深层次来说,是一个责任缺失的问题。

有人讲,当前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非也,当前最稀缺的资源是责任,如果一个政府不负责任,就会民意;一个人不讲责任,便会为所欲为。也有人讲,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责任缺失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非也,我以为市场经济应有一套约束各方行为的游戏规则。企业讲效益,个人讲发财,这话说起来没有错。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追逐效益和财富而不讲规则,不择手段,那这样的罪过不应记在市场经济名下。还有人讲,责任缺失源于我们对制假售假在立法、司法、执法上的缺陷。我以为,这样的判断仍不失偏颇。众所周知,各级政府开展的打假行动从未停顿过,但假货依然能够大行其道,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说,营造良好的责任环境,既要靠法治,更需要道德。道德根植于信仰,信仰迷失,道德难免沦丧。

诚然,我们离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尚有一段路程,但在一个充满诱惑和纷纭变幻的世界,如何重树人们高尚的道德和信仰,显然更为迫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信仰GDP,不能信仰金钱,不能信仰功利;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放弃良知,不能放弃责任,不能放弃爱!

责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软实力”,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倡导“责任立国”、“诚信树人”。我们与其评选“财富500强”,不如评选“责任500强”;我们与其热捧“富豪榜”,不如热捧“好人榜”;我们与其宣扬“首富们”,不如宣扬“方舟子们”。我以为,一个社会什么时候不再把钱财作为一种信仰,不再把公正作为一种奢望,不再把攫取作为一种荣誉,不再把竞争作为一种理由,不再把责任作为一种羁绊,不再把“方舟子们”作为大战风车的游侠骑士……这个社会的“假祸”就有了根绝的希望。

记得时任总理朱F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曾亲笔题写校训:“不做假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殷切寄语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其;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以为,每个经营者“不做假货”,每个官员“不说假话”,每个公民“拒绝做假”……这应该成为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上一篇:《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连载(三十) 下一篇:社会责任是造就品牌企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