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慢走”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时间:2022-09-28 08:02:54

由“慢走”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以至我们对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习以为常,并常常用本民族的习惯与规范去评价他民族的习惯和规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如果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话,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出现误会。本文就告别语“慢走”一词谈一谈跨文化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用学 面子理论 礼貌用语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24-02

在一堂汉语综合练习课上,乌干达的一名学生提问,在《汉语教程》第二册(上)(杨寄洲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四课的课文(一)中的对话结尾处,会话双方这样说道:

林老师:“不用送了,请回吧。”

王老师:“慢走。”

学生问“慢走”是什么意思,她不明白。我告诉她是人们告别时说的告别语,意思是“路上小心”,“一路平安”。她点点头说:“明白了。”但又似懂非懂地摇摇头。我跟她说,在中国,如果你去别人家做客,在告别的时候,主人会送你出门,有时不只是送到门口,而是送你到车站,因为他觉得你从他家离开,不仅仅是你走了而已,他非常关心你的人身安全。学生说生词表中只给了“慢”的英文解释“slow”,她以为“慢走”是“walk slowly (慢慢的走,放慢脚步)”的意思。我告诉她,“慢走”不是让听话人放慢脚步,使走路的速度降低,而是让他一路走好,注意安全,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切,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慢走”是人们告别时说的告别语。人们往往更注重问候语的研究,因为问候语是对话的开始,好的言语策略能为双方对话的延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人与人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结束了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地与人打交道,并建立属于个人或其所属集团的关系网,更要维系好这一关系网。当然,与他人交谈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话题打开了可以使谈话顺利进行,而圆满的结束谈话则为下一次的谈话奠定了基础。所以,告别语在会话中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告别语也是一种礼貌用语,是约定俗成的言语行为,不需要说话人根据说话的内容做话语的延续或是即兴的发挥,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是约定俗成的套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使用的告别语也是不同的。在此用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和面子观对此不同做以下分析: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礼貌与面子是联系在一起的。面子就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1987),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坏、保持或增强。面子又可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重;消极面子是人们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 & Levinson, 1987:62)。

中国人在告别的时候说“慢走”,是提醒对方“注意安全”“一路平安”,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关怀和责任,没有任何的指令或命令的口吻,在中国人听来是受到他人的关心,自我形象得到了他人的喜爱和尊重,是积极面子的体现,所以得到了广大的理解和认同。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听到“慢走”一词时,会觉得不太舒服,他们认为中国人喜欢以父母、长辈或监护人的口吻对待他人,是对他人个人形象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所以当他们听到“慢走”一词时会觉得有损自我的消极面子,个人自由得到限制。所以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很难理解“慢走”的内涵。

在告别语中,除了“慢走”一词的使用在东西文化上存在差异,还有很多词语在文化上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中国人在告别时说“再见”,英语国家的人说“Goodbye”“Bye-bye”。在当代中国,“Goodbye”“Bye-bye”已经被大多数国人接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说 “Bye-bye”,几乎完全代替了“再见”的使用,而且“拜拜(bye-bye的音译)”已被正式收录到《现代汉语辞典》中,注释是“再见或某种关系的终止”。但是,“再见”和“Goodbye”“Bye-bye”在词源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说“再见”是在这次见面或交谈结束后,还希望有下一次的接触,是变相的邀请,一种关系的延续,表达的是对对方的渴望,本质上是积极面子的体现,它使对方的个人形象得到了尊重。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的意思是“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是一种祝福性的话语,没有其他的含义,更说不上与积极面子有什么联系。除了祝福没有给对方造成丝毫的干涉,可以说是消极面子的体现。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面子观注重“和”,即个人尽力服从自己所在的社会或集团的集团意志,以达到共识。归根结底是受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整体、融合,忽视个体的权利体现,重视“积极面子”。西方的哲学思想恰恰相反,他们重视“自由”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个人价值,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对干涉个人行为的言行,他们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英语国家的人偏重于“消极面子”所体现的对独立和自由的尊重。

简简单单的几句告别语现在看来并不简单,它虽然一成不变,但却是意义丰满的言语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习惯和规范,在维护人们日常交往的社会行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完整的语言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是第二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此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和学习中多积累,多研究,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钻研课本,丰富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的课程设置安排具体的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对课本惟命是从,因为任何教材只是一个参考,尤其是语言类的教材,学生在使用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研习教材的时候对教材做适当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2.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因素

在汉语教学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就“慢走”一词的讲解来说,日、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了,因为在日语和韩语中有类似的说法;对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要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解决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所遇到的问题。

3.加强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即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熟练地掌握汉语的知识和用法,不了解学生的本族语,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当然,汉语教师不可能掌握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但是教师必须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像问候语和告别语一类的礼貌用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类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本族语中是否存在同样含义的词语及词语用法,如果没有,也说一说他们的表达方法,这样比较起来,不同就显而易见了。这样一来,不但学生们明白了汉语的意思,教师也在课堂上学到了更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崇尚文明,讲究礼貌,语言有丰富的蕴含文明、礼貌的词语。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味地推崇自己的文化而忽视他人的文化,在言语交际中势必造成误会。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会话习惯。作为语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言语交际的跨文化意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文化知识,以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George Yul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高校宿舍管理背景下的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研究 下一篇:试析中国水彩画中的“水”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