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高校社团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

时间:2022-09-28 07:55:52

以学生为本,高校社团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追求统一化、专业化,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大学就像一个工厂的流水线。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程序完成了对大学生的塑造与加工,结果使得大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创造性的思维被扼杀,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如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成为缺少活力与激情的机械化产品。”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回应时代需求和引导社会进步必然选择。

一、当今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变化、课程内容老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科学知识的“半衰期”在逐渐缩短,据调查显示,高校所开设的相当多的专业未能及时顺应时代调整,例如,很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每年都有大量的会计学专业同学找不到工作,但市场又缺乏高端会计人才。低水平专业重复开设既浪费教育资源又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当今科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方向,普遍缺少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素材和理论。

2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当今大学生课堂上仍然大行其道。在教学方法上,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相当普遍,一方面是部分教师缺少相关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后课堂上本科生数量太多,无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限制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潜能。

3 课堂和实验室几乎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渠道。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课堂和实验室几乎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渠道。虽然课外实践、交换学生等实践性环节在陆续开展,但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校园之中。很多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藏书陈旧不够贴近现实,少量优秀图书“僧多粥少”,优秀讲座开办的少之又少,这些使得大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一点点被消磨。

4 高校的学业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大学生们经过了“千军万马宁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来到大学。却发现众多课程的评价方式仍然是闭卷考试,死记硬背仍然是大学生对付考试的主要办法。简单划一的评价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虽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迟迟难以推行开来,不仅仅是由于改变考核方式后教师反映负担加重,而且也牵涉到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思维习惯的问题。

可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进行深刻的变革,应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发现和创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生―知识―课堂课外―能力”培养模式。

二、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都有大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基本可分为学习型、科研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及综合型六大类。有研究者指出“全国每个高等学校的社团数量在60~140个之间。其中,娱乐实践类的比例占70%以上,学术类的比例占9%~20%。社团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组织,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生力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阵地。”各高校综合性社团主要是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二者囊括全面,是具有较强官方色彩的学生组织。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社团是北京大学,目前已经有160多个社团,每年上百家社团同时开始招新的场景被誉为“百团大战”。高校社团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了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科研型社团组织的各类讲座和研讨会,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科研气氛,有助于广大同学增强对学术科研的兴趣,而社团成员在组织和开展科研活动同时,自身加强了对相关学术科研主题的深入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很少动脑筋思考的状况,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社团成员来自各个院系,不同的学科专业的学生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很容易碰撞出创造性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的学术科研意识、增进科研能力。

2 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高度仿真模拟社会”的实践基地。不少社团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勤工俭学和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这些活动,使得封闭于“象牙塔”之内的天之骄子们进一步了解民生百态。在社团的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合作,大学生养成了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社团的成员在与社会相关单位的合作洽谈中,锻炼了沟通和交际能力,培养了不少同学的开拓意识和进取心,形成了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可以说是为将来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3 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闲暇教育”提供多元化的空间。社团中有很多是兴趣爱好型组织,譬如古琴社、吉他协会、舞蹈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诗词研究会、书法协会等。这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社团多种多样的活动所提供的多元化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气质,增进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多数大学生由于高中时期学习辛苦,虽然学习很优秀,但身体不太好,到大学后参加了相关的体育协会,身体素质很快有了改变,不仅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有的还培养出一定的体育特长。

4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新型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传统的以“教师一教材一课堂一应试”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抹杀了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个性。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又不可能马上改变过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和鼓励,有效降低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指出,“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他认为人的智力包含语文智慧、音乐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动智慧、内省智慧、人际智慧和自然观察者智慧等多元智力。高校社团在满足大学生各类智慧需求方面发挥着其他教学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社团在创新大学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1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社团的核心价值观。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施展理想、表现才华的舞台。在这里学生是真正的主人翁。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平衡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很少动脑筋思考的状况,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处理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高校应明确学生社团的地位,努力构建在学校监督和指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管理模式。重视和支持社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

策引导,建立“学生社团发展基金”,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高校社团活动种类的多样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高校社团种类的多样性,使理工科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文科类的社团中来,可以拓宽和丰富大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丰富扩大了同学的知识面,使得大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许多理科的同学通过参加古诗会、散文社等文科类的社团丰富了业余生活,增强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把原本枯燥的研究报告写出了文采和新意。文科的学生在加入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后,提高了驾驭这些工具的能力,不再因为一个小小的电脑问题而头痛不已,掌握了最新的网络技术,提高了信息检索能力,弥补了专业过度分化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性缺陷。

3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改变了以课堂和实验室为主的格局。高校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讲座、读书交流会、文化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术、艺术和社会生存知识。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关爱和共享能力的增加、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弥补了主流课堂教育的不足。社团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通过与企业合作策划、组织和各类活动,打破传统高等教育的封闭性,使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社会形态,为学习与实践拉近距离,避免未来陷于“毕业即失业”的不利局面。

四、结论

高校社团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缺陷。它们为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得以发展的舞台空间和优良环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环境启发人,环境养育人,环境造就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校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目前传统班级的影响和凝聚力正在减弱,社团组织却越来越显示出非凡的魅力,通过积极引导社团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文知识、更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境界,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是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构建和谐校园,从班级建设抓起 下一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特征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