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平湖秋月》的韵味与演奏方法

时间:2022-09-28 07:54:49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韵味与演奏方法

【摘要】《平湖秋月》原是一首广东音乐,又名《醉太平》,源于北方小调《闲舞》。是一首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乐曲,是广东音乐名作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关键词】韵味 演奏 方法 音色 旋律 钢琴曲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55—01

作曲家陈培勋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该改编曲在原曲调表现力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乐曲雕琢得更加玲珑剔透,使其成为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1、韵味

“中国的语言特点是一声多韵。中国钢琴曲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而产生的。在演奏中国乐曲时,如果把每一个音都演奏成单纯的音,就不符合“一声多韵”、“一音多意”的特点,乐句中的音有“实”和“虚”两种状态,《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因此具有浓郁的民族凤韵,并且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声韵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明确这一问题将对演奏好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韵二字虽然被作为一个词来应用,但实际上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气”与“韵”分别表示音乐风格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涵义的。“韵”是通过外部的每一个音如:单音、速度、力度,节奏、时值等细微变化来达到。而“气”,则是音乐风格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感觉上的灵感。气与韵在语言上是一个结合体,在钢琴演奏中也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最重要的是做到气息贯通全曲,气贯才能韵足。气与韵表里相应,合而一体,使演奏出来的乐曲余韵无穷。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时,“贯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气不贯就不可能达到足够的韵味。总之,韵味的把握是演奏好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关键,演奏者一定要细心领悟。

2、演奏方法

2.1 作品理解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因此要想成功的演奏一首钢琴作品就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如由陈培勋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向人们展示的是西湖胜景之一“平湖秋月”。在皎洁月色下的西湖,宁静迷人、晚风轻拂,景象平和,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着一轮皎洁的秋月,波光闪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演奏者正是由这诗一般的标题,通过想象在意念中产生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绘影绘声的画面。陈培勋先生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乐曲雕琢得更加玲珑剔透,再通过演奏技巧把这些画面传达给听众,最后达到演奏者与听众融为一体的效果。

2.2 音色的处理

所谓音色是指通过合适的钢琴触键方法与演奏技巧把作曲家蕴涵在作品中的音乐表现出来。中国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就是借鉴、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一点正是表现中国钢琴作品神韵的一种特殊技法。

2.3 旋律线条与多声部的把握

中国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的特点:其旋律线条幅度较大。乐曲第三段,左手的伴奏与右手清新的旋律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月亮高照、江面清澈见底、微波粼粼的美景。在演奏时触键可以连贯一些,注意旋律线条的起伏走向,其伴奏织体与低音声部也要仔细分析,并根据音乐的演奏需要来想象与演奏。需要内心非常宁静的演奏状态,并要运用极其讲究、细腻、轻柔、的触键。使音乐达到平和而又虚实相间的效果

2.4 人琴合一

钢琴演奏只有到达这层至善至美的意境,才算达到真正的自由。人可以通过思想、情感、技巧将声音转化为音乐,而琴会对于人的千变万化的动作做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人是主体的,琴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但人可以随机应变以适应琴的性格。只有到达这层的演奏者才不会受到演奏技术和技巧的负担。音乐以化为自身的血肉和灵魂,一切音乐都是发自内心,随心所欲,心到乐起。

《平湖秋月》这首精致的中国钢琴曲,犹如在钢琴音乐中栩栩如生的,一幅景色秀丽,色彩柔美,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要想演奏好这首钢琴作品,演奏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乐曲的美妙意境,才能将其内在的神韵淋漓尽致的演示出来。这首作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又在此基础有所发展,对我国优秀音乐遗产,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也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延续、流传和发展。

上一篇:“预设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 下一篇: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