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管理措施

时间:2022-09-28 07:32:43

灌区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管理措施

摘 要: 用水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搞好灌溉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灌区效益,这是摆在灌溉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对灌区用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及实践,并提出了灌区用水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用水管理;存在问题;管理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用水管理的意义

1.1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使有限的可利用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项建设规模的扩大,对水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地增长,而水作为动态资源是有限的,供水不足、缺水严重已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不加以管理和制约,随意浪费,就会出现水源枯竭、湖泊干涸、下游断流、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

1.2可以改善用水状况,提高我国的用水水平

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比较低,用水定额高,用水效率低,水量浪费情况严重。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由于盲目地严重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其中很多地方即使在丰水年,地下水资源的贮藏量也难以恢复。

另外,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城镇规模的扩大,水污染情况相当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水平。

1.3可以协调各用水部门之间及种用水活动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水量的分配、径流的调蓄等

总之,通过用水管理,使用水活动法制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对满足人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 灌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灌区管理尚未摸索出任何成功经验,对一些较大的水源工程加强了管理,但对渠系工程仍然存在着重建轻管造成渠系水利用率较低,水量损失大,灌区田间节水管理更不存在,所以加大了灌区水资源的浪费。

由于灌区管理体制不完善,既使是浆砌石防渗衬砌渠道,每年也要进行清淤修补,加上水费实收率较低,造成了灌区管理上的恶性循环,现灌区管理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2.1灌区干、支渠除险加固、续修配套不完善,造成供需矛盾, 水不能及时到达田问,农民意见大,甚至拒交水费。干、支渠防渗措施差,水费实收率低,管理单位困难重重,现灌区每方水仅收0.03元或每亩收15~20元,远低于供水成本,难以正常运行维护,影响效益发挥。

2.2 节水灌溉意识尚未普遍树立,用水粗放,浪费惊人,每年仅灌区浪费的水量就相当于毁掉所有小(一)型以下的蓄水灌溉工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管理单位不能自主经营,一些乡镇还发现水事纠纷。

2.3 由于灌区管理人员少,业务素质低,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只注重蓄水工程管理,而对渠系工程和田间灌溉不予重视,造成渠道淤积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以上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方面,其次是在管理队伍和用水群众素质方面。

3 水库管理措施

3.1水库的控制运用

提高水库的非汛期最高水位,增加调节库容,争取多拦蓄汛尾和非汛期的当地径流;掌握水库上游来水区的降雨情况和地面径流汇流规律,积累水库运行记录资料,在保证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抓好汛期雨尾蓄水,争取多利用汛期的当地径流;掌握水库灌区的灌溉用水规律,逐步修正和完善水库的控制运用办法,充分发挥中小水库在用水高峰期间的供水作用。

3.2 塘坝的建设管理

全灌区都要整修和扩大塘坝,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塘坝容量不足的地方,调整和发展一批塘坝工程,使布局更加合理。新建的塘坝,应以拦河坝和大冲塘为主。修建拦河和拦冲塘坝,具有来水面积大,复蓄次数多, 占用耕地少和能够利用灌溉回归水等优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支渠以下灌区配套工程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做好骨干塘坝的进水、放水和泄水建筑物,恢复和利用骨干塘坝的原有供水系统,力争渠道所引水灌溉流量大部分经由塘坝向农田供水;凡是渠道补给的灌溉水量经由塘坝放入农田的灌溉面积,一律少收水费。

凡是由塘坝调蓄当地径流或者引进渠道废泄水所提供的灌溉水量,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灌溉,一律不收水费。凡是在灌溉用水高峰之前或之后引渠道来水充蓄塘坝的灌溉水量,应降低收费标准;同时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管理好乡营水库、塘坝工程。

3.3 水资源节约及保护

节约灌溉用水的主要措施可分为加强管理、运用经济手段和推行农作物节水型灌溉方法三大类。为使灌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必须提高运行调度水平,实施优化调度,做到既抓好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又抓好蓄水管理。

同时在作物生产的品种茬口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源远流长,灌溉高峰期干渠流量小的特点,尽量及上游错开用水高峰。要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推广以稻田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主的水管理技术,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同时发展各种非充分灌溉技术,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加强低成本、多功能保水拌种剂、经济作物专用保水剂产品和设备的研究及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安全饮水供水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中型水库和部分小型水库已成为农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但由于部分水库流域范围内的企业污水未达标排放, 以及一些水库水面养殖发包后,多采用投肥养殖方法,水质污染严重。为保护珍贵的水资源不受污染,水资源保护工作必须加强。

3.4 建立灌区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为确保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有续健康发展需要在实施农业节水政策、节水制度、节水指标、奖惩激励等长效机制方面建章立制和运行管理上下功夫,在灌区灌溉水资源的再次调节及分配问题上,还需要引入水权管理的理念来从新审视、思考和研究灌区农业用水问题。着力研究灌区水权制度和农业水权交易制度,为实施灌区高效用水和广大用水户通过节省的水量进行合理有偿的流转等二次分配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

4 建议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做文章,要为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体制平台。从而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换,建立起一个能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统一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灌区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应是一种多样化的、兼顾公益性及经营性的“准市场” 体制。

4.1争取政府支持

抓住机遇,加快灌区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逐年增加了灌区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的投入,给灌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很多灌区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在当地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争取资金,加快灌区的改造和续建配套。

灌区改革涉及到国家、灌区和农民三方面的利益,国家应扶持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措施的实施还要依靠多方协调,尤其是乡镇村组及灌区的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工程技术、科学管水用水、财务管理等面对经营人或农户给以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水平。

4.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灌区改革是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等各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紧密配合,宣传尤为重要。组织培训班等宣传方式,加深职工、用水户对改革的认识,使改革顺利进行。

灌区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合同供水制度, 以保证供需双方直接见面。要以对全灌区的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和环保供水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在坚持和完善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利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产权关系,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行计量用水和合同制供水,并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及管理这样一种崭新的水利管理体制模式。

4.3 在水资源权属问题上,要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但水资源的经营权则可以通过政府授权或有偿出让的形式让渡给水管单位,由水管单位对所辖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4.4 水价改革

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除了灌区自身发展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在降低供水成本上下工夫,通过精简人员,以工补农等多种形式实现灌区和农户的双赢。

4.5 加大内部改革力度,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 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压缩机构,精简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要进一步完善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任用制度,加强目标管理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人事动态管理机制。同时,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切实打破“大锅饭”,杜绝“平均主义”现象,推行工资收入及业绩挂钩的分配方式,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6 国家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强对支斗渠改革中出现的新鲜事物的政策指导,及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

5结语

随着灌区实施一系列的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的改革和灌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推行以及水价调整力度的加大,灌区用户的节水意识和节水力度将会不断地增强。如何进一步提高灌区节水力度,确保灌区末级灌溉工程的建设及管理能够正常有序发展,这是灌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林茂森. 农业抗旱、节水的途径及措施探讨[J]. 甘肃科技. 2007(05)

[2] 陈丽. 提高灌区供水管理水平的几点探索与成效[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2)

上一篇:浅谈城市给排水设施的规范设计问题 下一篇: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