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三尺讲台

时间:2022-09-28 07:18:25

耕耘三尺讲台

当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之际、辽宁作为第三批次的试验基地,也大张旗鼓,全面的铺开了课程改革。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新地理课程标准也应运而生。它在地理教学理念、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变化及其对教学实施提出的新期待

曾有人打过这样的比喻“课程目标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教学改革探索迷失方向。”这个比喻是比较贴切的,课程培养目标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归宿。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心中装着培养目标,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因此,要探讨高中地理新课程对教学实施有哪些新的要求和期待,就必须先从高中地理新课程培养目标上所发生的变化谈起。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

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不仅有用,而且他们也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2、“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有了知识与技能但不去运用、不会应用,是毫无意义的。和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明显不同的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并且内容范围也有所扩大。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必要目标

现代教学伦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如果没有它们的参与,学习活动不可能发生、维持或完成。

二、新教改下教师应发展和具备的素质

面对如此变化的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更新教育观念――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总体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教是制定和实施每一项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想的时代特征,它会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课程目标上的变化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和领会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有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调整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改变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有人曾经以“地理教师再看什么书”为题,对某地高中地理教师的阅读现状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一些较为流行的文学作品;阅读比较频繁的是地理复习用书与有关的地理教学杂志阅读最少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地理著作。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不少地理老师缺少对地理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了解,从而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教学观点还是沿着旧有的思想模式出发,老生常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怎样将新的科学成果、理论与旧有的地理观点融合,考察着每一个地理老师的教学素养。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指知识素养的提高,还指接受新观念、理解新观念,并把这种观念介绍给学生的素养,都需要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平常刻苦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现在社会流行的地理科学观念和新技术融合在里面,广泛地介绍给学生,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真正地理素养的结果。

2、教学中对学生的把握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活动,所以,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成为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并形成地理素养的人。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往的高中教学往往只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落实,关注学生是否在高考中拿到了高分,可是,新课程目标却提出了在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下功夫,齐头并进,使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独具个性的新型人才。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不同的潜能,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最大的自主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

课程目标中要求,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设计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因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培养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如“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无论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语言,都难以令学生明白、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十分重要,学不好就会成为学生将来学习地理的障碍。对此,我们现在就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让他们分组讨论,发现问题后一起分析,教师在旁激发思维。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正确理解此概念,培养观察能力。

(2)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

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也就意味着,要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联系实际。比如在水循环一节,可引用一些诗词或词语来加强学生领会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起兴趣,解释“井水不犯河水”加深理解。

(3)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盖了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光芒。在讲到资源时,要侧重强调我国人居拥有量,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培养忧患意识,以达到节约资源的教育。

(4)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新教改下的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讲课时,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词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自作或实践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比如,在讲到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时,展示一些天体图片,让学生归纳天体的特点,总结生命产生的条件。在大气运动一节,讲完了热力环流之后,让学生按照原理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并不是加以纠正和肯定,这样,学生既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又是对原理的进一步扩展。使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整体的地理素养也慢慢形成。

上一篇:情感因素与中学地理教学 下一篇:《我管我》活动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