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28 06:08:30

探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路径选择

摘 要: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营方式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金融创新,但与此相伴随的是更高的风险,随之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介绍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特征及产生原因,当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未来监管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监管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特征

1.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结合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体系定义的文献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基本观点是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从事银行融资业务,并逃脱相关部门监管的企业,其所从事业务大多为强风险,流动性差和高杠杆率的。影子银行体系在国内所经营业务按照经营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商业银行内部的表外业务,有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第二类与银行相似的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互联网金融,典当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第三类是由民间主体所从事的,包括民间借贷和私募基金。

2.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

融资方式不同。商业银行通过吸纳存款作为资金来源,而影子银行体系没有存款业务,通过出售理财工具等方式进行期限交错融资,资金来源随市场流动性波动而波动。

利率偏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受管制维持在较低水平,影子银行体系的利率是受市场供求调节的,由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共同决定,因此普遍高于银行利率水平。

透明度低。与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融资双方信息披露不足,缺乏信息的对称性。影子银行体系经营业务很多处于监管部门监管盲区,容易滋生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

风险较高。商业银行放贷时会进行详备的风险评估以规避风险,放贷对象以信誉度高的大型企业为主,而难以向商业银行融资的中小型企业转而选择向影子银行体系贷款,相伴随而来的是更高的风险,投资者和企业更易受到损失。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的原因

1.融资方:融资需求强盛

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方主要由于难以向商业银行融资,进而转向影子银行体系的中小型企业、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地方融资平台。从2009年到2014年,房地产业每年向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向银行融资的压力越来越大,融资需求的旺盛和融资难度的加大形成矛盾,促进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而地方融资平台所投资项目大部分为中长期建设项目,需要资金的持续供给,它们向银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它们转向影子银行体系融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信用度不足以及相关制度的局限,往往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面对融资难的问题只好以较高利息向影子银行体系融资。?

2.投资方:投资需求旺盛

影子银行体系的投资方主要由企业和个人构成。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更多的理财工具,这些新的投资方式的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这实际上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利率市场化活动,使投资者可以克服对于利率上限的金融管制,获取更高的收益。影子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信托业务等一般以合理的担保、抵押、质押为基础,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产相比,安全性更高;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定期存款、保本基金等投资业务相比,收益却是更可观的,因此很多投资者选择向影子银行体系投资。影子银行体系有利于企业及个人投资的多元化,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的金融创新和良性竞争。

三、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存在的问题

1.跨业经营不易监管

我国当前采用分业监管方式,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引导下,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形成“一行三会”的监管结构。不同的监管机构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监管规则,各自为政。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监管僵局,有的领域出现重复监管,如银信合作,有的领域出现监管空白,如小额信贷公司等。分业监管适合过去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相互独立,经营范围有明确边界的结构,而对于目前金融机构跨业监管实现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监管难度较大。??

2.监管措施有待于完善

由于不同经济学家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范畴有不同的看法,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一直没有获得统一标准,因此,影子银行体系作为监管对象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监管制度的建立和监管的具体实施存在缺陷。

3.监管缺乏主动性

人民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控制调控经济,为了摆脱人民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进行金融创新,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以及民间借贷都是金融创新在民间的延伸。影子银行体系不仅使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力变弱,还使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加大。金融监管相对于金融创新具有时滞性,在新的金融产品出现甚至造成一定损失时监管当局才引起关注并制定措施进行监管,监管趋于被动。?

四、影子银行体系监管路径选择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使我国原本“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陷入僵局,分业监管不再适用于金融体系的监管,如果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发生变革,有三个方向可供选择。第一种是激进式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不再根据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划分监管部门,而是依据具体金融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监管部门;第二种是稳健式变革,原先监管机构仍然保留,成立专门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小组,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选派部分监管人员组成独立的机构,制定监管规则,风险水平,惩处措施等;第三种是保守式变革,仍旧采用“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由不同监管机构协作进行,其中人民银行作为监管的主要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的标准。?

如果长期采用保守式监管,影子银行体系与其它金融机构存在重叠业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监管部门对同一问题进行监管,有可能会出现监管混乱,职责不明的现象,“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反而影响监管效率。如果采用激进式变革,从根本上改革我国分业监管的局面,取消“三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根据业务性质执行职能监管,重新进行岗位匹配,风险监控等功能,对监管体系大动手术,这一过程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即使在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机构试运行,检测监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同时激进式变革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很大影响,可能会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震荡。采用稳健式变革方式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更加合理,成立专门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工作小组,明确职责范围,避免影子银行体系利用监管空白从事套利投机活动。但在“影子金融监管委员会”的确立中,应注意以下这三方面:?

保证委员会的监管地位。为了使委员会对于影子银行体系跨业经营实现有效监管,必须使委员会具有与其它“三会”相同的监管地位,不会使其权力虚设。设立相应法案,明确委员会与其它“三会”的职责,避免监管混乱等问题,实现协调分工,统筹监管。

明确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要求监管当局从宏观上把握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水平,把逃脱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体系,并要求影子银行体系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信息,在宏观层面上将其与银行、保险、证券相联系,综合考虑,判断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水平。?

逐渐实现功能型监管。功能型监管是以金融产品类型或性质划分,每种业务分别由一类监管机构进行监管,避免了跨业经营对监管造成的挑战,同时可以实现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内销,不会随着产品出现跨业的传递,可以避免影子银行体系利用监管的盲区进行投机套利活动。功能型监管打破不同行业的局限,更符合宏观审慎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的把控。??

参考文献:

[1]颜永嘉.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4,07:46-53.

[2]朱孟楠,叶芳,赵茜,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07:49-57.

[3]裘翔,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4,05:91-105.

[4]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新金融,2013,02:43-49.

[5]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03:41-44.

[6]陈晓静,董慧,吴比,林思闪.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6,03:77-86.

[7]耿亚儒.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32:109-110.

作者简介:张凯(1989.05- ),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学生,金融硕士,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2015级金融专硕,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上一篇:再探电压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下一篇:凭什么跟GL8分羹? VW Sharan 280T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