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剧《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时间:2022-09-28 05:54:49

[摘要]作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中的主人公,普洛斯彼罗身上寄托了莎翁的创作思想和人生理念。与莎翁思想变化和社会变迁相一致的是,普洛斯彼罗的性格兼备了矛盾性和复杂性。本文从不同角度出发,力图分析其中原因。

[关键词]普洛斯彼罗;矛盾性;复杂性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压卷之作,剧情是围绕着主人公――普洛斯彼罗的传奇经历展开的:由于沉醉于魔法而荒废国事,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其弟放逐海岛,与女儿米兰达共度岁月。10年后,篡位者与帮凶乘船出海,遇到他用魔法掀起的大浪而被迫登岸。在精灵爱丽儿的协助下,普洛斯彼罗惩罚了恶人,重返米兰执政。关于这个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人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莎翁的化身

许多评论家愿意相信,普洛斯彼罗是莎翁的化身。主要依据是结尾处的告别诗:

“现在我已把我的魔法尽行抛弃,剩余微弱的力量都属于我自己;横在我面前的分明有两条道路,不是终身被符把我在此幽锢,便是凭借你们的力量重返故都。”

这几句说明莎翁已下定决心,放弃写作,离开伦敦的舞台,回乡归隐。

“求你们解脱了我灵魂上的系锁,赖着你们善意殷切的鼓掌相助;”

在这里,如同演员谢幕一样,莎翁向同行们和观众们表示感谢,并请他们原谅自己的离去。

“魔法迷人,再没有精灵为我奔走。”

魔法指的是他的剧作,精灵则是创作的灵感,看来莎翁是去意已决。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公式:

在伦敦的莎翁=在海岛的普洛斯彼罗

在故乡的莎翁=在米兰的普洛斯彼罗

那么,从海岛回到米兰的重掌权政的普洛斯彼罗,便是莎翁的化身了。但是莎翁从此可以颐养天年了,而普洛斯彼罗又要国事缠身了。况且当年只是―个穷小子的莎翁又怎能与大权在握的米兰公爵相提并论呢?这是矛盾之一。

二、尴尬的人文主义者

莎翁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到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暴风雨》中,当米兰达初次见到王子腓迪南的时候,也曾认为他是“―个精灵”,“简直要说他是一个神”。然而就是这位普洛斯彼罗精心为女儿挑选的未来女婿,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海难发生时,他头发海草似的跳入海中,高呼“地狱开了门”――与早期坚毅果敢的人物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莎翁在晚年对人性的评价已不再浪漫,而是更加理智。

人文主义另一进步是提倡个性解放――人已不再是神的奴隶,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但不幸的是,作为人文主义思想象征的普洛斯彼罗,恰恰使女儿失去了自由恋爱的机会。尽管他教会了她许多书本知识,但却剥夺了她与外界交往的权利。

三、社会身份的复杂性

1.开拓者还是殖民者。

普洛斯彼罗被放逐海岛,之后成了爱丽儿和凯列班的主人。在他身上,很明显带有早期殖民者的色彩。而凯列班则相应的成为原主民的象征。他对普洛斯彼罗满怀怨言:“这岛是我老娘传给我而被你夺了去的,你刚来时我以为你是个好人,把这岛上一切的富源都指点给你,让你知道,现在我却要做你的唯一的奴仆。”这一切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

2.资产阶级的先锋还是保守的封建主。

在普洛斯彼罗与凯列班争夺海岛的的斗争中,我们也能嗅到一些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气息。凯列班强调海岛是“传”给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世袭制的表现。对于普洛斯彼罗,他是用“魔法”来夺取岛屿的,是对封建世袭制的―种挑战。

有趣的是,在自己爵位得失的问题上,普洛斯彼罗表现出了另一种态度。被放逐10年后,他还念念不忘恢复爵位。为此,他宁愿放弃耗尽他毕生精力的魔法。也许在岛上作几个精灵的主人,不如万人簇拥的公爵更加风光吧?

3.明君还是暴君。

10年前,“米兰在列邦中称雄,普洛斯彼罗也是最出名的公爵,威名远播”。但是为了那“一时无双”的法术,他把国事放到弟弟的肩上,自己“只管沉溺在魔法的研究中”。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作为国君的最基本条件――责任心。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学会了怎样接受或驳斥臣民的诉愿,谁应当拔擢,谁因为升迁太快而应当贬抑”。这些都是应当掌握的治国之道,却被普洛斯彼罗当做是篡位的铁证,颇带有一些酸葡萄的味道。

在海岛上普洛斯彼罗作了真正的主人。他释放了被女巫囚禁的爱丽儿,又使女巫的儿子成了他的奴隶,这时候他感到了“俗务”的重要性。对爱丽儿,他恩威并重,时不时提醒它不要忘了他的恩情;当它稍有怨言时,他就威胁利诱。由此可见他的统治技巧。对凯列班,他只是一味地辱骂和威吓,用刻薄的诅咒使其就范。在凯列班眼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四、思想与行动的矛盾统一体

1.对待恶人的态度。

凯列班在剧中是野蛮而没有理性的,是“恶”的象征,他甚至还企图玷污米兰达的清白。如果因为这些罚他做苦役的话,他也是罪有应得。但是那些篡位者应该得到什么惩罚呢?

当他们从海难中脱险上岸时,“一根头发也没有损失”。在痛斥他们的罪行之后,普洛斯彼罗原谅了他们。

2.对待魔法的态度。

魔法是剧中的中心意象。我们普遍认为它象征着知识,因为它的载体是书。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的莎翁,把知识这件锐利的武器交给主人公,让他除恶扬善,用理性的光辉去教化恶人。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莎翁也感到迷茫了:凯列班的顽固不化,是一个“天生的魔鬼”,而安东尼奥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忏悔的话。无奈之下,莎翁只好放弃完美的理想主义,回到现实中来――让普洛斯彼罗放弃魔法,重返家园,回归世俗。

五、结语

作为莎翁最后剧作的主角,普洛斯彼罗身上反映着莎翁一生创作思想变化的轨迹。莎翁倡导人性解放和理想主义,然而事实无情,现实终归是现实。理想破灭的矛盾心情,导致了普洛斯彼罗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深入理解社会背景和莎翁的思想变化是分析人物的关键。

上一篇:浅论审美意识的发展规律特征 下一篇:《血色浪漫》透出的陕北民歌演唱技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