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

时间:2022-02-25 09:01:41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

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情感与技术的融通,本文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理解。

关键词:贝多芬;Op.31 No.2;曲体分析;奏鸣曲

《暴风雨奏鸣曲》是完成于1802年,它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这首富于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那深刻的、不幸的戏剧性和那民间歌曲的纯真哀伤,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创作风格。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肉体与精神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着自己的创作。《暴风雨》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躁、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所亲题。众所周知,当贝多芬的弟子辛德勒探询贝多芬有关奏鸣曲Op.31 No.2和Op.57音乐形象内容时,贝多芬回答道:“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于是这首乐曲就此得名。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这是他,就是他本人!”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出的,这是本奏鸣曲最突出的特点。本曲在速度、节奏及主题处理上采用了一些新手法,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于奏鸣曲各乐章的始终。

总之,对表现大自然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气质和个性的。

第一乐章的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广板与快板 (Largo,Allegro) d小调 4/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 (1――90)

(1――21)主要主题(d)

(21――41)连接

(41――55)副主题 (a)

(55――63)副主题的补充

第一个结束主题

(63――75)第二个结束主题

(75――90)第三个结束主题

(90――96)括号引回引出

2.展开部 (97――146)

3.再现部 (147――232)

(147――162)主要主题的再现 (在原调上)

(163――174)连接

(175――222)副主题(d)

(223――232)结尾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形式异常独特、极富独创性的乐章,也是一首幻想与形式调和得十分优美的乐曲。在这一章中,贝多芬通过采用调性的不稳、速度突变、不易分辨的音乐手法,赋予音乐以鲜明的幻想性格,刻画出紧迫与松弛的巧妙对比,使得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呈示部主要主题是音乐的核心,贝多芬将三种不同的速度(Largo、Allegro、Adagio)安排在一个乐句中,突显了乐章发展的对比。

主要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持有庄严琶音的悠然雄伟性,在短短的6小节中就含有最缓慢、快板、慢板,是全乐章的基本思想和音乐核心。要十分慎重决定速度,尽管广板部分由些即兴性,但要注意广板与快板之间的统一,广板部分的四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延长号大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紧接的八分音符快速音型是个在力度上不寻常的激动不安形象,是激动骚动的快板,上行与下行音程的交替造成了不安的节奏催促,左手的断音要清晰、肯定。第六小节中的Adagio是一个深刻、不安的慢板并在d小调的属音终了。要明确三个对立不同的因素把主要主题建立在冲突原则之上,延长号可以任意处理,但要安静。

在这短短的六小节中小节里,从徐缓、庄重、带有召唤性的音调到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产生。其力度的安排从PP―P―crescendo―sf―decrease―P.琶音不慌不忙,好似沉思、恳求,快板主部在严格中透出生气蓬勃的气氛,快速八分音符的音符是个在力度上不寻常的激动不安的形象,好像是揭开了复杂而骚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向自己提出苦恼的问题而找不到解答,陷入深沉的哀怨中。

主要主题中的十三小节:

前半部分右手奏出f的性质,一串的下行小连音。这种下行小连音音流好似一种节奏动力的追逐。到了后半部分,力度变成双手的sf性质,这样不仅仅由于左手的加入使力度对比更强烈,也使音响效果变得更强,使情绪在前半部分动力的追逐下要求出现sf的力度对比,就像暴风雨一样,慢慢由小变大,慢慢高涨,使力度与情绪对比得到统一。

主要主题中的连接部分: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性格的旋律,它是由广板的和弦发展得来的。此时,主旋律变为左手低音声部,从而要求左手重音要十分明显的做出来。就像一种坚定的信念,是f的性质,好似雄浑、单纯、雷鸣般的。右手则由同一力度的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无间隙的走动,表达出一种悲哀如歌的抱怨回答,是被束缚着的灵魂骚动,是一种要战胜心中烦恼的意志力。这样两种性格,两种情绪,必须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于是便有了f―P与同一力度之间的力度对比。

副主题:

副主题不知不觉地在a小调上出现,它是个活跃的乐句,在有属持续音的重复终止上构成,虽然是以弱奏弹出,但在副题的后半部加入的cresc和f使力度更为强烈,充满了激动的摇曳,仿佛是一种急速发展的结果及延长,右手仍要弹出两个音符一组的奏法,左手的音型一定要匀整。很显然,这是从尾奏的快板中蜕变出来的,仿佛是一种急速发展的结果及延长,加上的休止符则更显得不安。

第二个结束主题:

注意六十一小节中的decresc,要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一乐句是由第一结束主题的主动机构成,主要声部引向低音声部,右手转为断音加上切分音的进行。右手的断音要果敢、有力,切分音效果要弹得动人些。左、右两手交替,先后出现sf的性质,从而产生左、右两手之间的力度对比,就像矛盾冲突,相互抗争。

展开部:

以广板扩大再现开始。整段安静、温柔,被跑动的琶音包围着,并展示出美妙的和声对比,四分音符相当于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注意要严密做好左右手的交替弹奏,使其流畅、动听。前半部分安静、温柔的情绪突然进入沉重的抑制发泄,感情逐渐高涨,整个冲动只留下回响。

再现部:

六和弦出现引起再现部。再现部和旋结束了展开部中那种暴风雨式的激情,平息了曲中的戏剧性。主要主题的再现发生了变化,在前、后乐句中插入了以新材料构成的富于表情的、近似朗诵调的插句。宣叙调部分根据贝多芬的指示(con espressione e semplice),必须弹得有表情而纯朴,速度可以较自由的处理。

再现部分的连接:

同音异名转调,以f小调的属和弦过渡,这四个和弦的断音要弹得肯定、干脆,在做出作者所表达的雷鸣意境的同时,注意琶音的跑动一定要均匀、动作敏捷,cresc要明显做出。

结尾:

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 低音声部八分音符主和弦的闷哑、阴沉的嗡嗡声代替了尾声,非常富有表情,似乎是斗争的消失,极其悲哀的全音符结束在终止中,激烈的乐章以寂静为结束,但带给人们的还是一个问号。

贝多芬广为采用钢琴艺术中一切富有表现力的手法,用他的鲜明、富有表现力的音调来反映时代的先进思想,抒发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的创作中心永远是人、人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他总是展示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力图使主观与客观、与现实相统一的构思。他那持续性的、超越时代的概念及许多被称为贝多芬式的意念,便是他独特的音乐个性。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个性,既突破时代及先锋的音乐范畴,又为浪漫乐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继往开来”的艺术家。贝多芬说过:“我们只要用钢琴就能够将想讲的话讲出来。”既然要把“想讲的话讲出来”,也就是艺术的“描述世界”,就不能只是平铺直叙,必须使钢琴表现出细腻的色彩变化及明暗对比。在注意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与技术的融通,这样才能完整、正确地再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演奏更为完美,并实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高晓光,吴国翥.钢琴艺术百科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策略浅论 下一篇:浅谈企业税收筹划的原则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