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意义

时间:2022-09-28 05:51:59

几个月前去参观一个好莱坞大片现场,我这个对新电影技术一向持保留态度的人非常偶然地旁观了大规模“动作捕捉”拍摄现场。摄影棚里,替身演员们穿着浑身上下镶满传感器的特制服装,以激烈的动作打斗,回身看一边的电脑显示屏幕上,信号已经实时传播转换成了数据,早已设计好形象的神话士兵们做着和替身演员一模一样的动作,按下录制键,一场特效动作场面就完成了最主要的部分。

实时捕捉技术发展得如此高端,甚至连演员的表情也可以分毫不差的记录,只需在演员面部的关键部分“镶”好传感器,头顶佩经过特殊设计面向演员脸部的小摄影镜头,他们的各种表情都可以被采集,然后通过后期制作完整嵌入3D人物形象的面部,一如最新上映的票房巨制《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所有的猩猩表情均采自真人演员,唯一区别是,我们在银幕上不再认得出他们是谁,统统都变成了难以辨识但具有人类表情的“动物”。在这次参观的末尾,该大片特效制作部的负责人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面部表情捕捉的成果:演员的喜怒哀乐确实神奇地转移到了“3D人”的脸上,而同时他们的身份也被成功地抹去,连在片场看到的几个还算著名的演员,当他们的脸出现在这块特效制作的银幕上,我们也几乎完全分不清楚谁是谁。

一个月后,我看了日本导演荒牧伸志的科幻动画片《苹果核战记》系列的最新一部《阿尔法》。仿佛是和我先前所见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剧中虚拟3D人物的动作表情都以无限贴近真人为原则,着力模仿人类的每个情绪所连带出的面部肌肉动作:皱眉、微笑、眨眼、叹息、微微扬起的嘴角……可以想象制作者有怎样高超的技巧和耐心。但是当我从影院里走出来,除了感叹3D动画技术水平不断突破极限之外,整部电影给我留下一片空白,从剧情、人物关系、内涵和节奏来看,它依然是部烂片。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假人”尽管在以人类的方式喜怒哀乐,努力填充着剧本故事为它们设定的不同性格特征的角色,但我最终得到的观感却是无论它们是男是女,是好是坏,在看似丰富的情绪变化面具下它们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同质性:一种冷漠的空洞苍白。问题其实也简单:人类情感是不是可以通过3D软件以数据建模和计算的方式流露出来?

我想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古怪荒诞的电影时期:一方面,电影技术人员们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攫取”人类的表情却抹去他们真实的面孔,仅仅筛选出所需要的细节“装配”在完全虚拟的一群“异型”身上;另一方面,3D制作者们却在努力把动画形象向真人靠拢,以难以想象的技术模仿人类外貌和他们的一举一动。从这两个看似背道而驰的方向上我们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被展现在银幕上的假面。唯一的区别是一个具有人类的表情却没有他们的形状,另一个徒有人类的形状却无法获得他们的情感。

在电影诞生和发展初期,经典好莱坞电影塑造出了第一批银幕明星。人们感叹,我们终于可以以时间性和运动性的方式纪录人类情感,在克拉克・盖博,玛琳・黛德丽,亨弗莱・鲍嘉, 奥黛丽・赫本或者加里・格兰特这些明星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华丽外表,同时也有独属于他们的动人情绪,外在与内心的完美组合才构成了一个银幕形象的魅力所在,二者缺一不可。而在电影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传统观念似乎再也不能守住阵地,不但观众,甚至是连电影创作者都禁不住高技术的诱惑,而把电影从情感表达向奇观化展示的方向转变:“真实与否”已经完全不是电影的核心问题,“相像与否”或者“震惊与否”才成了电影制作的主要目的。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对电影有个精辟论述,他认为电影每秒24格之间有种“等距性”是不受人类操控的,每一格画面所录取的内容和信息都有强烈偶然性,这意味着电影从它的构成原理上就有种对现实摄取的随机因素。当我们把摄影机对准任何一个对象,正是这种有意图的随机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而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优势也在于此。不过,在今天,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技术是否已开始摧毁电影的本质?对于“假面”惟妙惟肖的创造除了代表我们对“技术”本身迷恋外,就只是银幕上堆砌了成百上千个徒有其表空洞其中的苍白面孔而已。当绝大部分的电影创作者逐渐对“真实”不屑一顾而醉心于奇观化展示时,我们其实是抛开了电影的本质而重回到“前电影”时代的蒙昧状态之中,无论我们所使用的技术是如何的先进。

上一篇:妈妈,息怒 下一篇:电影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