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8 04:11:14

中国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摘 要】风力发电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各国政府正竭力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风电行业所需人才的分析得出,我国风电工程技术人才的缺乏将制约我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是导致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本着解决风电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了解了我国风电人才现状及原因的条件下,对中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并参考了风电科技人才培养的成功典范,总结出了一些风电工程人才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风电工程科技人才;人才缺失;培养

引言

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设备不断涌出,需要大量的能源作支撑,其中最主要的能源就是电能。在极力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的国际大环境下,风能等新能源因储量丰富、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风电工程技术人才的缺乏却成为风电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解决风电工程科技人才缺乏问题是我国风电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风力发电产业的人才需求

要想培养出适合目前风电产业发展的人才,首先要清楚风电产业的人才需求并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研究。

(1)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行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由于风力发电对于风能强度的要求,风电场一般都处于环境恶劣,风电科技人才需要经常去风场考察、调研,这就要求所需人才具有有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和对不同环境较快的适应能力。

(2)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风电是一门涉及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学科的新兴行业,风电高级科研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性很强的多学科知识体系。

(3)掌握一定的专业及国际交流语言。风电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对其研究与发展,而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引进能促进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外市场的开拓。

(4)具有创新能力。风电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如风力发电效率的提高和装机成本的降低都不断地需要创新。

(5)具有实践经验和思维能力。风电产业涉及的专业很多,对于知识面要求很广,只有这些人才能将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体系,而风电产业恰恰需要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运营管理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6)团队合作意识。由于风电工程相对复杂而庞大,其运行维护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人员相互配合。

二、我国风电产业人才现状

我国在风电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存在诸多制约风电人才培养的因素。

按照我国风电当前发展速度,到201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150~200GW(数据来源CWEA)。通过对比德国风电人才需求状况,按37人/万·千瓦从业人员标准,届时我国风电行业将需要约60万从业者,其中40%为高端技术人才。然而目前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却仍难以形成对风电行业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给。

当前,为了减轻风电行业用工短缺的局面,我国主要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仅局限在少数高校和研究机构,而其他高校基本依托于其他专业进行培养。这样就使得我国风电产业人才结构不完整,层次比例不平衡。

由于风电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忽视了风电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导致高校实际培养的风电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突出表现为实践经验太少,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熟悉了解业务耗时较长等问题。

三、风电人才培养对策

(一)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及思考

高校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人才的缺失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在培养模式的选择上,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研究和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般而言,具有博士学位是美国大多数大学选聘教师的必要条件。从职称结构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系列职称结构呈倒三角形。而我国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结构却恰恰相反,成金字塔型。师资力量强弱的悬殊就必然造成人才能力大小的差异。

(2)西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宽基础、宽专业”的特点。如美国高校专业设置指南中表明其大学有25个学科群设置跨学科专业,主要方式为跨学科叉、学科群内交叉,并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大量开设跨学科课程。为培养出风电产业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则呈现出“窄口径、窄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学的专业分得过细,有些工科院校纯“机”、纯“电”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很普遍,这导致学科结构过于局限,不利于培养专业面广,知识综合的人才,以至于目前风电行业的人才大多数都是转行过去的,很少有人对风电产业具有整套完整系统性的知识。

通过对西方这种宽领域教学模式的借鉴,我们可以尝试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涉及风电的多个学科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提高课程系统性。在教学内容方面,授课内容不仅以传统学科知识为主,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要紧跟风电科技更新速度,与快速发展的风电相适应。教材要做到及时修订,与产业现状保持同步。

(3)在就业指导方面,西方国家各高校充分体现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如美国从大学生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二年级时就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特长选择专业,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定向培养。而我们却把就业指导等同于毕业生择业期间的指导,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仓促应对,以解决大学生择业的一时之需,而不注重大学生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这不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人才需求状况。

因此,我们可以从大一阶段就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使他们针对自身发展方向自我深造,并提高他们对风电产业的重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

(二)国外风电产业成功典范及借鉴

(1)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风力发电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丹麦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鲜明特征就是产学研结合,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风力发电专业,学校跟企业的联系既深又广,很少看到闭门做理论研究的教师,很多研究所就是企业投资成立的,研究型的项目除了欧盟支持的外都是直接从企业拿,其中包括企业博士的培养模式,就是企业出博士的工资和研究经费,学校委托培养。

再如Aalborg University(AAU)大学,它注重与企业联合办学,把学校建在大岛,跟主要位于大岛的风机生产企业互动更多,另外,丹麦VESTAS公司(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每年还在AAU设5个奖学金名额,并且有很多雇员在AAU兼职学习。

我国可加强风电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资源共享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注重学术交流,建立学校、企业、专业教师、企业专业指导人员及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络。

(2)荷兰

荷兰政府尤其重视技术开发,要求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共同申请开发项目,经评估后,政府在资金上给于强有力的支持。荷兰Lagerwey公司,公司只提出概念设计,具体的工程设计由公司与研究院所(如ECN)、工程设计公司(如Stork)和大学签订合同委托完成。

Delft技术大学,该大学是荷兰最著名的工业技术大学。风能室设在土木建筑系内,该室分三部分:研究组,强度试验室,现场实验室。这是国际上较先进的试验条件,可试验500万次。现场试验室主要对风力发电机进行现场试验,通过这一测试工作可以知道桨叶的实际气动特性。

所以,我国应努力实现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风电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是实践成效的先决条件,同时,各高校应适当提早和延长实习训练时间,把实训放在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

(3)英国

英国风力发电推行承包制,设计、建设、运行由多个工程技术公司和IPP业者承包。英格兰朗布罗技术学院正研究空气动力学的不稳定性,以便测定经过风机的气流,该学院还与苏格兰雷丁大学合作,研究应用粒子成像测风速技术。

我国可以与风电产业发达的国家的高校、研究所、企业等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尽量取得合作关系,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先进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并与他们的优秀人才进行社会性协作学习,有效地组织论坛交流和小组作业。

(4)加拿大

在国外,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本国风电研发产业的扶持。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等国家广泛地应用政府贷款和拨款支持风电设备的研发。如加拿大,将风电机研发的税收优惠列入了国家直接政策。

目前,我国也已经开始执行对风电设备研发的政府补贴,然而扶持的力度仍然不够。现阶段,我国应当进一步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并进一步丰富扶持手段,提高我国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增强人才培养的力度。

(三)关于风电人才培养的其他对策

(1)从风电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经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适应,同时,对于企业高层人员也是一种提升,通过对知识的讲解,逐渐琢磨出经验中的不足和对未来的改进方法。

(2)依靠兼并收购外国和本国公司或举办合资企业而得到一些风电管理人才。兼并收购如美国,丹麦等一些风电发达国家的中小型风电企业,这是获取风电人才资源、汲取国外先进知识技术的良好时机。

(3)企业内部灵活培养所需人才。求才,明确人才缺乏领域对人才本领的要求,定性培养;用才,充分发挥各人才的优势,避免人才的闲置;育才,定期组织培训,选拔潜力人才出国深造;激才,激发成才主动性;留才,通过各种方式留住人才,如提高福利等,避免顶尖人才向国外流失。

参考文献:

[1]何建军,陈荐.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2010(31).

[2]赵晓冬.我国风力发电的光明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7):67.

[3]姜玉立,何伟军.我国风电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

[4]江潭瑜.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4).

[5]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2011,12:003.

[6]吴运东,朱俊生,刘鸿鹏,王斯成,殷志强.丹麦和荷兰风力发电近况[DB/O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张焕芬,喜文华.风力发电在国外[DB/O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上一篇: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民间文学艺术的双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