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9-28 03:54:17

做好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摘 要:本文从标出字词等阅读障碍、单元教学内容做整体把握、注重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等方面探究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力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预习;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要从预习抓起。在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新课预习,但对预习方法却不加以引导。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简单地读一遍课文,大致知道文章内容就行了,还有一些偷懒的学生在预习时,一目十行,几分钟了事,根本达不到预习的效果。这样的预习方法,根本不能把握文章内容,上课听讲没有针对性,跟不上教学进度,更别说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了,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那么,如何有效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呢?

一、要自行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

学生在预习文章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懂这些问题。例如,《行道树》中有:“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句话,句中的“堕落”一词,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语境理解其原义和引伸意义,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就要在上课时重点听教师讲解。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词性相同,放在一起用很矛盾,那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用是什么意思?学生如果搞不清楚这样的题目,可以先做出标记,到课堂上再请教教师,带着问题听讲,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再如,《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中的拟人化的描绘手法很有特色,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其划出来,让他们先独自赏析,课上再经教师点拨,理解起来就会更加深入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和进行预习思考时,一定要注重结合文章特点,引导学生去品味、思考文章中语言的准确性。

二、要对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做整体把握

在刚开始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单元有整体的认知,找出几篇课文的共同之处,再结合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有一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再塑生命》《藤野先生》和《师恩难忘》,都是关于师生之间真诚感情的文章,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刻画很有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通过预习,谈谈海伦凯勒、鲁迅、王梓坤与老师之间的感情。②他们的老师有共同之处吗?③你身边有像他们老师一样的人吗?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课前会让学生思考一些小问题,这样做看起来是活跃学生思维,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肢解,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不利于提高预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和作者情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性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预习环节,让学生从主题、形象、结构等方面入手,用课前时间去思考和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做就一举两得了。例如,在教授《金色花》一文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后给出答案:读文章后,你觉得仙人掌身上的什么品质是让人最敬佩的?从主题入手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在学习《岳阳楼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文中写了哪两种览物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抓住结构上关键词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在进行《独腿人生》的预习时,笔者的问题是:车夫的优秀品质有哪些?这是从人物形象入手进行整体阅读课文。可见,对预习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源于课文,又不能“大”于课文,要把握好这个度,做到紧扣整体进行预习。

四、要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兴趣可以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让学生摆脱压抑的状态,激发其创造力,唤醒其研究的欲望。如果通过设计有趣味性的预习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一触即发。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因为时代不同,他写的文章批判性太强,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在教学《孔乙己》前,笔者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幅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买酒来喝的图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释画面里的故事和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如果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不会有兴趣,也就不会深入地研究课文。通过图片的形式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猎奇”心理,让学生解释图片内容。在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一些学生画出了有关孔乙己的漫画。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预习是这门艺术的关键环节,好的预习方法可以把学生推进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学生会有所感、所悟、所得。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在预习、思考的基础上听教师讲解,学生也就会充满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通过预习把自身的内驱力和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使其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做好准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下一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