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墨西哥的喷嚏”

时间:2022-09-28 01:55:47

甲型H1N1流感会在国内引起大流行吗

胡 克

H1N1病毒的“来龙去脉”

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罪恶深重的病毒了。大名鼎鼎的H1N1流感病毒,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末或1918年初开始的西班牙流感。自1918年三月的第二周在堪萨斯州军营士兵开始发病,到1920年最后的余波,西班牙流感感染了全球约97%的人口,并造成至少5 000万人死亡。不过,目前正流行于北美并播及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一个子代,其基因与它臭名昭著的前辈并非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A型禽流感病毒通过随机突变而明显改变它的外部特征。虽然西班牙流感病毒、甲型H1NI病毒(最初被称作新型猪流感病毒)以及近几年冬春季流行的人流感病毒都称为H1N1病毒,但它们的外部特征却明显不同。通过对自1918年死亡患者肺组织样本中提取的病毒片段进行重组,发现西班牙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主要在于H蛋白。而甲型H1N1病毒尽管拥有广义H1N1病毒的特征,但并没有相同的致病因子。

研究表明,近几年感染过流感的人虽然对大多数普通H1N1流感具有免疫力,但对甲型H1N1病毒缺乏抵抗力。原因是因为人H1N1流感病毒每年冬天流行,其H基因和N基因渐渐发生突变,抗原特性也逐年缓慢改变,即“抗原漂移”。若干年后,人H1N1流感病毒发生质变,H或/和N蛋白与其祖先大不一样了,病毒八个基因片段中一个或两个或更多的基因被替换。另一种可能是,二株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并复制时,RN段可能随机重组,产生新的病毒变异株。不管以哪种方式出现,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均存在,由此发生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的变化。

1957年一种被称为“亚洲流感”的新流感病毒以H2N2的身份出现。这是一种新的整合体,人类缺乏免疫力,四处传播,远胜于H1N1病毒。现在它虽在人类消失了,但仍然存在于猪体内。

1968年,另一株流感病毒以H3N2组合出场。人们同样对其没有免疫力,全球易感,导致了当年及次年“香港流感”的大流行。

1977年,在人类销声匿迹数年的H1N1病毒重出江湖。令人惊奇的是,它与20世纪50年代的H1N1病毒几乎一致,以致有人怀疑可能是因为操作失误导致冻存的H1N1病毒从实验室冰柜中释放了。但不管它来自何方,很快蔓延,感染了许多20世纪50年代H1N1病毒消失后出生的人们。这就是“俄罗斯流感”。

此后,H1N2和H3N2病毒一直在人间传播,年复一年感染新的易感人群。现在一个全新的H1N1病毒出现了,它最初来源于一位圣地亚哥的10岁男孩。人们对于这种新型病毒缺乏免疫力,只有感染了这种病毒或者接种了这种灭活病毒的疫苗,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表明地球正面临着自1968年发生H3N2流感以来最为严重的流感大流行的危险。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点

根据近期基因分析提示,引起本次疫情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由两种猪流感病毒融合而成,有8个基因片段。其中6个基因片段来自北美猪流感病毒,对此6种基因溯源提示为猪、禽、人三种基因来源。另2个基因片段来自欧亚猪流感病毒,含HA和M基因。

新近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对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该研究分析了2009年4月15日至5月5日美国确诊病例642例,这些病例分布于美国的41个州。年龄跨度大。自3个月至81岁,但60%患者的年龄小于18岁(40%的年龄在10-18岁之间),仅有5%超过51岁。18%去过墨西哥,16%为学校聚集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94%,咳嗽92%,咽痛66%,腹泻25%,呕吐25%。9%的患者需入院治疗。有11例并发肺炎,4例发生呼吸衰竭,其中2例死亡。

来自墨西哥的资料显示,死亡病例多与继发细菌性肺炎、病情危重、未能及时就治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恶化等因素有关。易发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儿童和成人,妊娠期妇女。

分析美国的病例资料,可以发现一些特点。(1)多数病例为自限性,无并发症,发热等症状与季节性流感相似。(2)相当一部分病例有恶心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季节性流感不同。(3)60%的患者在18岁以内。这一方面提示儿童和青年人可能更为易感,另一方面可能与青少年的社交网与成年人不同有关(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与外界接触机会多,接触病毒的机会相应增加),还可能与病例选择存在偏倚有关,因为学生更多接受检测,而接受检测的老年人较少。(4)新病例持续出现,提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还在继续。(5)人群间的传播方式尚未完全明确。虽然感染者咳嗽产生的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但接触受呼吸道或胃肠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此外,由于不少患者发生腹泻,粪便中病毒排毒以及粪一口传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一般来说,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不同的是,甲型H1N1流感在潜伏期里就具有传染性。根据季节性流感研究结果推测,感染患者可能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7天或直至症状缓解均可排毒,而且,儿童或免疫功能抑制或病情危重者传染期可能更长。

甲型H1N1流感的发展态势预测

病毒性疾病造成大流行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出现新的病毒亚型,人群对其没有免疫力;二是这种新的病毒能在人体内复制并具有致病力,即致病性;三是新的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目前逐渐播及全球的甲型H1N1病毒完全具备此3个特点,已具有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生物学特性。如果防控不当,我国难以幸免。

在北美洲乃至于全球,甲型H1N1流感虽然总体病情温和,但已经造成了大量病人患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剥夺了一些健康成人的生命。然而,真正甲型H1N1流感病毒到底会怎样变异和发展,仍然悬而未决,其答案可能随时间而改变。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开始时相当温和,但病毒辗转几个月之后却变异成了一种更为致命的形式。本次甲型H1N1流感会不会出现与此相似的情况,尚难以预料。

侯云德院士在“5月4日全国甲型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会议”上分析认为,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间尚短,病毒不断变异,人群尚处于适应中,难于准确预料其走势。可能存在三种走势:一是呈现1918年流感大流行态势:病毒在人群中进一步适应人体,变异重组,毒力增强,导致秋冬季第二波大流行;二是呈现季节性流感流行态势:病毒趋于稳定,疫情继续保持温和流行,不高于现在季节性流感中的H1N1病毒的流行强度,或替代原有的A/H1N1病毒流行;三是呈现1976年美国猪流感流行态势:在人群中流行几个月后消失。

从1918年、1957年以及1977年三次流感全球大流行来看,很少只有一波,一般是两波甚至三波。在第一波后,流行的面貌和严重性在一些国家或大多数国家可以出现显著的变化。因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常常发生突变,存在出现毒力更强的病毒的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近日以1918年的流感为例,从战略角度警示本次甲型H1N1流感有可能出现第二波,而且第二波可能更为严重。但是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第二波何时会出现?或者说第二波毒性是更强还是更弱?现在没有人能够预测,因为偶然性太强了。如果出现的话。北半球可能是入秋后、天冷的时候比较容易爆发,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现在应该保持警惕,因为这些地区快进入冬天了。

世事难料,疫情难测。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景未卜,只能是做到有备方能无患。现今世界的流动性很大,相互依赖的程度高,即使是轻症的严重大流行。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坚持不懈,流行必能控制,使严重程度降至最小。应当说,我国以及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在我国,国家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以及过去数年间在处理SARS、禽流感时所积累和总结的很多经验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储备的抗病毒药物则是治疗患者不可缺少的武器。与国际社会合作,研制出一系列拯救生命的技术和抗病毒药物,尤其是研制行之有效的疫苗,才是战胜这一疫情的最终法宝。

解读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李 莉 时仲省

对甲型H1N1流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卫生部办公厅及时研究拟定了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方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美国、墨西哥临床经验也证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避免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原本就有其他慢性病者和孕妇、体弱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更要早发现、早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

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

甲型H1N1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现已证明,该毒株包含有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可以在人与人间传播。

甲型H1N1流感潜伏期一般1-7天左右,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其临床症状早期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但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泻、呕吐、肌肉痛或眼睛发红等非典型感冒的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突发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哕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合并肺炎时胸部x光片可见肺内片状影像,严重病例片状影像范围广泛。

实验室检查包括外周血象、血清学诊断、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病毒分离。由于RT-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已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常用的方法有鸡胚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可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现有的诊断方法中,病毒分离法是较敏感的,但需要2-3周时间。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约为6%。据国外报道,死亡病例多数在发病前患有慢性疾病,孕妇、体弱者也易造成死亡。美国一例患者在发病4天后才接受治疗。也导致了死亡。

甲型H1N1流感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

诊疗方案指出,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关键。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为:

1,医学观察病例:曾到过流感疫区,或与病猪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者,应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在家或医院隔离)。

2,疑似病例:曾到过疫区,或与病猪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也可流行病学史不详),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痰液或血清H亚型病毒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且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者。

4,确诊病例:从呼吸道标本或血清中分离到特定病毒;RT-PCR对上述标本检测,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存在,经过测序证实,或两次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可确诊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

此外,甲型H1N1流感应与普通流感、禽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或支原体肺炎等鉴别。

甲型H1N1流感应早期、就地隔离治疗,以综合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小时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试用奥司他韦(达菲),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诊疗方案强调目前只有用于猪的流感疫苗,还没有专门用于人类的。就目前情况看,普通的流感疫苗对预防人类甲型H1NI流感没有明显效果。

人群普遍对甲型H1N1流感易感

甲型H1N1流感病毒较易灭活,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对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乙醇和甲醛也均敏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敏感,但用紫外线灭活病毒能引起病毒的多重复活。

诊疗方案指出,H1N1毒株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传播。人群普遍对甲型H1N1流感易感,患者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目前报道以青壮年为主,应注意老人和儿童。从事养猪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养猪、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

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控是预防关键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健康人群、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措施这四项来实现。

诊疗方案指出,通过开展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猪之间流感疫情监测来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猪类或其他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应按照《动物检疫法》有关规定,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对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对发现有病猪的养殖场、曾销售病猪肉的摊档以及患者所在单位、家庭等进行消毒;收治病人的门诊和病房按照禽流感、SARS标准做好隔离消毒;标本应按

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求进行运送和处理。对于健康人群,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使用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口罩;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

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对甲型H1N1病毒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流感病毒两个重要基因的多样性全景图,为抗击甲型H1N1流感病毒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了我国内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诊断试剂、疫苗、分子流行病学、传播机制等各项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中科院、军事医科院等,研制出全新速效安全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口罩,经系列检测证明,可在5秒内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虽然对甲型H1N1病毒的变异及蔓延状况还有一些未知数,但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各国加强协作,加大防控力度,加强科学研究,阻止甲型H1N1病毒大面积流行,进而制服它,是大有希望的。

附录1

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节录)

(三)预防性消毒

指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在家庭、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和医院开展的相关消毒活动。

1,家庭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无患者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次~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2公共场所和学校

(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开展消毒工作。

(2)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居民应尽可能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公共场所和学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关闭和停课措施,没有关闭的公共场所和学校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电梯扶手、收银台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毒。

(3)公共场所和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应及时洗手,必要时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甲型H1N1流感个人防护知识问答

张 禹

问:甲型H1N1流感和以往的流感病毒一样吗?以前注射的流感疫苗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有效?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以往的普通流感(季节性流感)病毒不一样,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症状也基本相同,通常是感染者咳嗽、打喷嚏等,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比季节性流感、禽流感潜伏期较长。

因本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故以前注射的流感疫苗对本型流感无效。

问:甲型H1N1流感病情是否特别严重?国家为何这样重视?

答:本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相比较,病情并不特别严重。如能及时就医,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比较容易治愈的,治愈后也不会留下后遗症,死亡率与季节性流感相仿,而且治愈后会对同型病毒产生免疫力。

本型流感是一种新流感病毒所致,人群普遍易感,较易流行和传播。如果这种流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传播蔓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对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形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我国对此非常重视。

问:夏季常见普通流感,患了普通流感是否会变成甲型H1N1流感?

答:不会。因两者的病毒基因不同,普通流感病毒不会转变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此不必顾虑和害怕。

问:怎样预防甲型H1N1流感?

答:预防主要是:(1)避免与看起来身体不适和有发烧及咳嗽症状的人密切接触。(2)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筒,不要乱丢。(3)洗手是预防本型流感(也包括其他传染病)重要且有效地措施,要经常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如果没有水和肥皂,也可使用卫生洗手液。(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睡眠充足、营养丰富,以保持身体的免疫力。(5)不要带病上班或上学。(6)多喝水,注意坚持锻炼。(7)不要扎堆或到人多的地方去。(8)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和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

问: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为什么在个人防范措施中强调洗手、通风、运动、营养、睡眠、不扎堆?这些措施对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有什么意义?

答:手是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不论是自己还是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手拿卫生纸或手帕掩挡咳嗽、喷嚏时易受染,故要强调勤洗手;在不通风的室内,病毒聚积程度稠密,易于感染,故要勤通风,以驱散病毒,减少流感传播的机会;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如骑车、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加强营养,充足睡眠,对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至关重要。这些方面做好了,对预防流感非常有益。在出现确诊病人的地方,人们应减少聚会,不扎堆,尽量不去人群密聚的场所,尤其是通风效果较差的商场、超市、拥挤的公交车、电影院、剧场等,尽量减少或不接触病人。

问:甲型H1N1病毒用什么消毒效果好?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有囊膜病毒,故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在200毫升/升浓度的乙醚溶液中,环境温度保持4℃,一夜之间病毒感染力就被破坏。

此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乙醇和甲醛也敏感。用750毫升/升的乙醇处理5分钟,1毫升/升的碘酊处理5分钟,1毫升/升的盐酸处理3分钟,1毫升,升的甲醛处理30分钟,均可消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病毒即可灭活。

问:已经证实甲型H1N1流感与猪流感病毒有关,那么吃猪肉或猪肉制品安全吗?民间流传“大料八角

炖猪肉预防甲型H1N1流感”,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的“鱼腥草炖猪蹄”预防甲型H1N1流感。有没有科学依据?

答:该病毒害怕高温,猪肉加热到71℃,就能杀死这种病毒,故食用烧熟的猪肉及其制品不会感染该病毒,即人不会因吃猪肉或猪肉制品感染该流感。

至于上面说的偏方预防甲型H1N1流感,因这是一种新型变异性病毒,尚无大宗病例实践的机会,很难说预防有效或无效,但不妨一试。

问:为了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需要在露天环境戴口罩?普通感冒飞沫传播病毒有一个“1米安全距离”要求,甲型H1N1病毒的飞沫传播途径是否也遵循这一要求,即1米以外是安全距离?

答:关于戴口罩问题,以下情况一定要戴:(1)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2)自己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在去医院就诊途中;(3)前往医院看病和探视病人;(4)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购物、办事。

不建议健康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包括露天环境)戴口罩,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戴口罩可以阻止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以不正确的方式戴口罩,反可会增加感染风险,比如一个口罩使用太久,就无法有效抵挡病毒;若摘口罩不得当,还会将病毒传播到人的手上和脸上。

甲型H1N1流感也需要安全距离,要注意离咳嗽或打喷嚏的人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WHO推荐为6英尺)。当遭遇咳嗽或打喷嚏的人时,要扭转身体背对飞沫,以减少飞沫飞人自己眼睛或口鼻的机会。

问:有无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

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贝尔纳・瓦莱特5月初估计,针对人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制,最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包括研制样品约3个月,以及随后投入生产也需要3个月左右。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疫苗即可制成。

问:何谓密切接触者?如系密切接触者该咋办?

答: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与患者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患者污染的环境及物体的人员等。

如果系密切接触者,应按以下方法去办:(1)医学隔离观察7天,因此种流感潜伏期最长7天,如从接触起7天未发病,说明未感染,即可解除隔离观察。(2)积极配合疾病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信息。

问:怀疑自己得了甲型H1N1流感该怎样做?

答:如果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发烧、咳嗽和(或)喉咙痛,出现这些症状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应该及时就医。请注意:(1)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疗机构。(2)若乘坐出租车前往医疗机构,要索要并保存好票据,以备将来查找患病可疑者。(3)自己和陪同人员务必戴口罩掩盖口鼻。(4)抵达医疗机构后,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怀疑自己可能患了甲型H1N1流感。

问:甲型H1N1流感发生期是否还可旅行?如允许旅行应注意什么?

答: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建议因甲型H1NI流感流行而限制旅行。现在的重点是通过迅速确诊以及为患者提供适当医疗,尽量减轻病毒对身体的损害。染病的个人应推迟旅行计划,返回的旅行者如染病应及时就医。

只要您近期乘坐飞机或火车出行,请您一定要保存好相关的信息:请您记住您的航班号、座位号、登机日期、登机地点、换乘的航班及换乘时间、换乘期间居住的酒店以及居住酒店的房间号等,还要保存好您的登机牌。一旦有人发病,您可以确认自己是否与其同机,是否居住过同一酒店等,以协助疾病控制部门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附录2

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节录)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苏叶饮:苏叶3克,生姜3克,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苏叶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水:桑叶3克,3克,芦根10克,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克,鸭梨一个,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克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O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上一篇:中药治疗腰椎增生性关节炎 下一篇:双硫仑与双硫仑样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