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脂联素表达的影响

时间:2022-09-28 01:27:21

神经节苷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脂联素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节苷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 血清中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选择住院诊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神经节苷酯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 用神经节苷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NIHSS评分判定疗效,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 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脂联素的表达。 结果神经节苷酯组和NIHSS评分组均有明显下降,且以神经节苷酯组为著 ,治疗后各组的脂联素表达均下降,但神经节苷酯组更明显。结论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明显,并能降低血清中脂联素的 表达。[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节苷酯;脂联素

中图分类号:R7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3)02_0121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213脑梗死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长期以来,关于其危险因 素及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脂联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胶原样细 胞因子,它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抗炎、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损伤后内膜增生等诸 多特性,引起了血管研究的广泛关注。神经节苷酯是从猪脑中提取的一种物质,能促进由于 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恢复,作用机理是促进“神经重构(包括神经细胞 的生存、轴突生长和突触生长)”。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神经节苷酯进行临床对照研 究,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理论支持。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的发病24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 性脑梗死90例。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将其按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神经节苷酯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7~81(6148±919)岁和常规 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7(6072±894)岁,同时选取本院体检 中心正常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5(5823±727)岁。三 组在性别、年龄、病史等相关因素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 05)。所有受试者均排除脑出血、恶性肿瘤、炎性血管病、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近3个月 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

1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应用常规治疗,即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 、脑细胞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除外)及对症支持治疗。神经节苷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入神经节苷酯(规格:40mg,厂家: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YBH2092200 5,国药准字:H20046213,用法:8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日), 疗程为2周。

13脂联素测定:所有受试者于治疗前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1500r/min离心,血浆置于 EP管内保存于-30℃冰箱待测,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美国生物公司提供。所有步骤 均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严格质控。

14疗效的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记分法,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 行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价。

3讨论近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后期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脑梗死占据半数 以上,因此对脑梗死的防治是为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1]。研究表明, 脑梗死后脑内产生大量自由基,使酶的活性降低,导致钙超载并激活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 放,是导致并加重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神经节苷酯是一种复合 糖脂,存在 于哺乳动物细胞,特别是神经元细胞的胞膜中,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组成部分,参与神经元 的生长,分化和表型的表达以及细胞迁移和神经生长锥的定向延伸,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修 复双重作用[3]。文献报道,外源性神经节苷酯有抗氧化,减轻脑水肿作用,其机 制可能与 以下两方面有关[4,5]:(1)外源性神经节苷酯进入神经细胞膜能促使膜蛋白质的 磷酸化, 与钙离子结合能防止其内流,从而保护膜的稳定性,防止膜损伤,进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 (2)神经节苷酯可以直接嵌入受损神经元细胞膜中填补膜缺损,还可通过其信息传递作用 ,促使受损神经元增强自身修复的能力,从而打断自由基-细胞膜过氧化脂质-自由基的恶性 循环,因而减少了自由基的生成。本文显示,治疗后神经节苷酯组与常规治疗组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Dengler R, Diener HC, Schwartz A, et al. Early treatment with aspir in plus extended_release dipyridamole f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or ischaemi c stroke within 24 h of symptom onset (EARLY trial): a randomised, open_label, b linded_endpoint trial[J]. Lancet Neurol,2010,9(2):159-166.

[2]Austinat M, Braeuninger S, Pesquero JB, et al. Blockade of bradykinin recep tor B1 but not bradykinin receptor B2 provides protection from cerebral infarcti on and brain edema[J]. Stroke,2009,40(1):285-293.

[3]Gururaj A, Sztriha L, Hertecant J,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 gs and novel mutations in GM1 gangliosidosis[J]. J Child Neurol,2005,20(1):57- 60.

[4]Dong HJ, Jiang JY, Chen QL. Development of a cell immobilization technique for the conversion of polysialogangliosides to 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 [J]. Pharm Biol,2011,49(8):805-809.

[5]Zhang J, Cao D, Shen D, et al. Efficient conversion from polysialogangliosi des to 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 using Oerskovia xanthineolytica YZ_2[J ]. Bioprocess Biosyst Eng,2011,34(4):493-498.

[6]Matsuda M, Shimomura I, Sata M, et al. Role of adiponectin in preventing v ascular stenosis. The missing link of adipo_vascular axis[J]. J Biol Chem,200 2,277(40):37487-37491.

[7]Okamoto Y, Kihara S, Ouchi N, et al. Adiponectin reduces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 Circulation,2002,106(22):2767-2770.

(收稿日期:2012_10_22)

上一篇:新世纪复合型医学编辑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坎地沙坦酯、阿托伐他汀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