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避开流感

时间:2022-09-28 12:38:05

去年的流感的来势汹汹,让妈妈们操了不少心。今年,让我们提前预防,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每年的11 月到第二年的4 月,尤其是从12 月末到3 月初之间,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虽然流感病毒对大人、孩子“一视同仁”,但孩子的抵抗力毕竟比成人弱,所以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6 个月以上~ 5 岁以下的孩子,更是重点推荐应该接种的人群。另外,有慢性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的孩子, 有肾脏疾病、严重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孩子及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孩子,都是优先照顾的接种对象。

6 个月以下的小宝宝不宜接种流感疫苗,但为了使他们免受流感的侵袭,照顾小宝宝、与小宝宝共同生活的家人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绝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只有极少数孩子不适合接种:

有严重鸡蛋过敏的孩子;

曾经接种过流感疫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孩子;

6 个月以下的婴儿;

孩子正在感冒发烧时。

日常预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比如随着流感病人的咳嗽和喷嚏所产生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进入其他人的呼吸道;也可以通过非直接接触传播,比如散播的流感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2 ~ 8 小时,接触这些病毒后,通过手的触摸经眼、鼻、口等处感染。

一般情况下,流感病人从出现症状的前一天到发病后1 周期间都可以散播病毒,孩子散播病毒的时间甚至可以一直延续到发病2 周左右。即使接种了流感疫苗,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得流感,所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流感同样重要。

不要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间。

经常洗手,并督促孩子经常洗手。

不要让孩子用脏手摸眼睛、嘴、鼻子等。

尽量不用公用的茶杯、餐具。

如果家里有人得了流感,要与孩子隔离开,尤其是在生病的前5 天。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并把纸巾扔进垃圾桶,不要让孩子接触用过的纸巾。

咳嗽或打喷嚏后尽快洗干净双手。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得病后都要及时就诊。

接种流感疫苗的几个疑问:

什么时候接种流感疫苗比较合适?

注射流感疫苗2 周后,人体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以应对流感病毒的侵袭。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9 月~ 11 月中旬,在流感流行高峰季节来临以前。但即使错过这段时间,甚至到第二年1 月份接种也有意义,因为流感流行会一直持续到4 ~ 5 月间。

接种了流感疫苗就肯定不会得流感了吗?

一般来说,注射流感疫苗可以减少80% 的流感发生。但是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多变性,注射流感疫苗只能保护人体不被本年度接种疫苗所针对的流感病毒感染,而并不能保证完全不被其他流感病毒或其他引起感冒症状的病毒所侵犯,所以,并非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就肯定不被传染。

接种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接种流感疫苗后,可能会引起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以及全身性的低热、不适等。这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大多在接种后的1 ~ 2 天出现,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热敷注射局部,多喝开水,1 ~ 2 天后可自行消退,不会影响疫苗效果。

认识流感

流感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常常表现为发热、怕冷、头痛、肌肉痛、乏力、流鼻涕、咽痛、干咳,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大多会在发病5 天左右消退,但干咳和乏力会持续大约1 ~ 2 周。流感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引起继发的细菌感染,造成肺炎、中耳炎、鼻窦炎,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导致严重的并发症。3 岁以下的孩子得流感后引发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见。流感的症状与有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非常相似,但比普通感冒症状表现更严重、更快速。以下的一些对比可以帮助你初步判断孩子是得了流感还是普通感冒:

流感护理要点:多喝水+多休息

目前治疗流感的药物有限,因此孩子得了流感以后,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家里护理,并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发病期。

鼓励孩子多喝水。流感时常伴有高热,体内水分大量散发,需要补充足量的水分,但孩子有时会因为喉咙痛而拒绝喝热水。可以让孩子少量、多次地喝凉开水,也可以将果汁稀释后给孩子喝。

最好卧床休息。充足的休息对流感的恢复很重要。孩子生性好动,让他们卧床并不容易,但要尽量让他们在床上或室内活动。

另外要提醒家长的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感冒发烧后,捂一身汗就会好起来。过度保暖和发汗,不仅容易使孩子的体温升得更高,而且很容易使孩子脱水,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发烧期间,给孩子穿的和盖的都要适量。如果体温超过38.5℃,并有头痛、肌肉痛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退烧药。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必须上医院:

体温超过38.省略)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察“颜”观“色”生病早知道 下一篇:需不需要用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