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鱼苗大王

时间:2022-09-27 09:49:33

他,1年卖出1.5亿条仅0.7公分的小鱼苗,全台市占率达75%,影响台湾鱼周产值约新台币15亿元,但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

清晨五点,鱼塘传来阵阵水花声,被捕进网笼里的鱼群躁动、翻跳着,鱼的鳞片折光闪闪。鱼塘四周伫着许多白鹭鸶,它们的眼睛盯着眼前大批肥美的食物:捕鱼人也站在鱼塘旁,但他们目光焦点集中在他们的老板――邱益华身上。

邱益华的身边架起两个大网、一个大水桶、一个大脸盆,他的伙计在网笼里捞出一盆鱼,让邱益华带着28岁的儿子邱国彰两人挑种鱼。

谦虚:“可以写我比别人走更多路,不可以写我成功!”

今年61岁的邱益华,学历只有国小三年级,他12岁开始做工,16岁背电池去电鱼帮助家计,家中七子的他排行老五,18岁丧父。24岁退伍那年,他带着新台币12元,骑脚踏车游全台找鱼塘,曾过着十几天没有吃东西、只喝水的困苦日子。32岁结婚的他,第一次吃到米饭,妻子学历比他高,高商毕业,岳父母一句:“他勤劳,嫁他好”,得到娘家给他第一个鱼塘发迹。

现在,在台南县学甲镇,邱益华有37甲地、55个鱼塘。当渔夫三十年,专门研究台湾鱼周鱼苗(又称吴郭鱼)二十年的邱益华,让台湾鱼周的产业结构更有效率。布吉纳法索总统、索罗门总理、马拉威、墨西哥、以色列渔业团抵台参访行程都来找他。

他一年在台湾卖出1.5亿条仅0.7公分的小鱼苗,一条卖两角半,市占率高达75%,影响全台湾鱼周产值约新台币15亿元。台湾《商业周刊》(第947期)曾报道过台湾鱼周第一大出口业者、年外销一百吨到日本做生鱼片的莹一公司创办人廖木发就说,他到现在都还是拿邱益华的鱼苗来做。

“阿伯没读过什么书,我是一个做工的,你要写就写我比别人走更多路,比别人走更远,你不可以写我成功!”邱益华严肃地说着。他的衣服,似乎只有蔽体功用,薄薄汗衫,仿佛穿了二十年,外套的手肘、肩头处,布料翻开了;他全身黝黑深暗的皮肤,像是在烈日下不停烧灼过。访问不到十分钟,他已走到门边发动机车,他说他要巡鱼塘。

每天晚上八点,阿伯固定巡视五十五个鱼塘,他不准我们跟,说晚上有蛇,自己却跑了出去。他先巡视南边的池子,然后在亭子里休息思考,接着再巡视北边的池子,直到十点才回家。清晨三点,他的机车引擎又发动,一盏机车灯在鱼塘埂上晃来晃去。五点,长工、临时工还没来,他就已穿上渔装,在鱼塘旁走来走去。邱国彰表示,父亲做同样的事,已做了30年,即将要接手父亲事业的他透露,父亲的拼劲常让他有跟不上的感觉。

用心:用憨牛精神做研究

邱益华说自己是“憨牛”,事实上,这只“憨牛”不仅用心,更有一颗研究的心。

现任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水产养殖系副教授萧世民,在1975年与两位中研院研究员,一同鱼周源种――吴郭鱼的育种问题,因为当时全台湾都在养吴郭鱼,渔夫们习惯捞起大鱼变卖,留下小鱼与母鱼繁衍后代,但这样隔代的结果就是:鱼一代比一代瘦弱。不到五年,吴郭鱼业者养不出大鱼来卖。

萧世民研究新的育种技术,也就是用纯欧利亚种公吴郭鱼,纯尼罗种的母吴郭鱼。邱益华的技术即是间接得自于此。

只是,育种的过程不难,难是难在如何保存种鱼。“邱益华眼睛很尖,他可以一眼看出不同鱼种,并且非常严格管理种鱼,若他没有好好管理,做几年鱼就不纯了,他竟可维持二十年,”萧世民表示,由于鱼外表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比方说,纯种的欧利亚尾巴有金色的点、纯种的尼罗尾上有垂直且平行的黑白线,生出来的小鱼长得像尼罗,但背部又没有尼罗的泛蓝色光,非常难分辨。只要有一只鱼混进其他池子,整池鱼的质量就会参差不齐。

萧世民自己就曾为了实验,在竹北实验室养了二十几种不同的杂交鱼,需要用16个大鱼池和五十几个小鱼池,每种还要公、母交换,生出来的后代长得特别好的,再移到大池做观察。实验做了五年、动用了四位助手,也只找出“哪种组合鱼长得比较快”而已。邱益华做的事,远超过萧世民的实验规模。

邱益华专做鱼苗,先是让台湾鱼周的产业结构更有效率,他更凭一个人的力量,研发出52种品系的台湾鱼周,品系数量之多,堪称世界第一。萧世民说,全世界只有两个吴郭鱼育种场,一个是挪威公司GenoMar,一个就是邱益华的繁殖场。南荣技术学院餐饮管理系副教授庄健隆形容,做鱼苗的邱益华可说是像照顾婴儿,全年24小时无休。

嘉义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张文兴指出,邱益华研发了52种纯品系的鱼,代表的意义是“他可以决定市场的流行鱼种”,如果市场今年要体型大、生长快的鱼,明年要体型小、肉质有弹性的鱼,他可以完全掌握。

“种鱼是我的生命!”

每一种纯品系的种鱼,邱益华都保留完善,在他的众鱼塘中,只有他知道种鱼的放置处,他说:“不行给你看,种鱼是我的生命!”种鱼需要养殖六代,不断近亲繁殖,才能筛选出一等一、并且固定下来的基因,然后,将每种特性的纯种鱼再互相产生的F1(子代第一代),就会出现非常好的杂交优势。邱益华说,他没读过什么书,但他知道混血儿都很漂亮,这就是灵感来源。

靠着这个简单的直觉,邱益华二十年来,用纯品系交叉实验,做出四个特出的成绩。第一,他养出鱼头越来越小、身体肉越来越多的台湾鱼周,切片率从28%提升到40%;第二,他把鱼的换肉率,从1500公克饲料换16两肉,提升到用900公克饲料即可,这代表渔民可用较少的成本养较多的鱼;第三,他的鱼苗成长后的大小均匀度达九成以上,越均匀的鱼,商业价值越高。

他的第四个成绩,则是最近才突破的。他繁殖出近乎100%的单性(全雄)吴郭鱼,并且没有用任何的荷尔蒙。全雄的吴郭鱼价值非常高,因雄鱼生长快、体型比母鱼大。若池子有母鱼,公鱼就要消耗体力繁殖,成长趋缓,价格变差。廖木发说,小鱼苗分不出公母,等到整池养大了,才发现一堆母的,“花钱费时,这种鱼苗给我也不要,”他说,邱益华却很厉害,鱼苗里面竟只有1%的母鱼,经济价值相对较高。

邱益华的竞争者如挪威公司GenoMar、或者英国的研究公司Fishgen,他们用的方法皆与荷尔蒙有关。前者经雄性化处理;后者则改变雄鱼的染色体为YY(正常应为XY),称为超级雄鱼,与母鱼(XX),生下的全是雄鱼。邱益华则土法炼钢摸索二十年,多方试验各种后代,试到一个程度,因品系之间的基因相差太远,而生下全雄的后代,就像驴和马的骡没有生殖能力一样。

挑战:研究高抗病率种鱼,解决链球菌感染问题

2003年是邱益华的巅峰期,他的渔民说,鱼苗可回收九成,可惜来年有链球菌的感染问题,收鱼率只剩七成。为此,邱益华又开始研究“抗病率高的种鱼”,他与张文兴合作,让张文兴在母鱼生殖腔注入突变剂,生出来的小鱼再注入病菌,只要打三次病菌不死,就拿来做种鱼。一代繁衍出比一代抗病更强的鱼种,目前已繁殖到第三代。“我的标准很高,只会抗病不行,其他的条件照样要好,不然我也是整池淘汰!”

听邱国彰说,邱益华写的笔记都没人看懂,于是请邱益华画给我们看他的记录方式。他画了一条只有尾鳍的鱼,嘴巴圈了一个圈,写下“今天出是单性鱼苗”。他说,以前鱼塘还少的时候,家里放了一堆鱼缸,每天聚精会神背记每条鱼的特征。 他不识字也看不懂书,于是他剪开几千斤鱼的鱼肚,把精囊、卵巢、鳔拿来研究,还给每条鱼打分数“甲上、甲……”,那些纸本笔记,现在全在他的脑海里,他的太太常常抱怨他爱鱼超过爱她,讲到这里,他又突然想起他的鱼,又作势赶我们走,他说:“你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我的鱼还等着我呢!”

作者:李盈颖

出处:台湾《商业周刊》2007年4月23日

吴郭鱼

吴郭鱼是由吴振辉、郭启彰两位先生从印尼引进的。为了纪念他们,就取两人的姓相连做鱼的名字。当初引进时只有十三条,因为在高雄长得很好,后来台湾各地都养这种鱼。逐渐地,吴郭鱼类成为台湾的重要食用鱼,许多的淡水鱼池都大量地养这类鱼。因为它肉多,没有小刺,大人小孩吃起来都很安全,不会被鱼刺卡住,所以很受欢迎。

上一篇:来自女性HR高管们的忠告 下一篇:依方·周依纳德:绿色商业王国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