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灵岩仙茗名茶生产技术研究

时间:2022-09-27 09:00:44

略阳县灵岩仙茗名茶生产技术研究

摘要 从略阳县茶业发展需要名茶,研制出了灵岩仙茗名茶,引领了略阳县茶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参与汉中市茶品牌整合,融入汉中仙毫茶名之下,进一步带动了略阳县茶业发展。现特从研制的条件、型质等选定设计、研制用原料及工艺试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略阳县灵岩仙茗名茶生产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保证成茶成条率在90%以上来选择鲜叶规格,应选生长单芽和1芽1叶初展规格的芽叶;鲜叶摊晾以4 h制茶品质最好;生产绿名茶品质最好的季节应为清明前后;杀青投叶量以300 g为最佳。研制出的灵岩仙茗名茶结束了略阳县无名茶的历史,提高了略阳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了略阳县茶叶技术进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灵岩仙茗;名茶生产技术;陕西略阳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30-03

略阳县是陕西省汉中市西部的一个山区县,曾经不产茶。由于县内群众有着浓厚的饮茶之风,尤其是罐罐茶饮用较为普遍。在新中国成立初的20世纪50年代,实行青一色的土地公有制和逐步计划经济,加上1959―1961年3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茶叶供不上,缺茶促使当地群众萌生自己种茶的生产意识。到20世纪60年代初,农民有了一部分自的自留地后,略阳县郭镇坪沟农民,于1963年冬,在自留地试种下略阳县第1块面积为1.65 hm2的茶园。20世纪60―70年代,依靠县内群众种茶积极性和发展多种经营之茶叶项目的政策推动,发展了一批茶园。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略阳县的茶园面积仅173.33 hm2。逾20年的时间内略阳县茶业发展很缓慢,略阳县为了发展包括茶叶在内的园艺产业,于1982年成立了略阳县园艺站,设立了茶叶技术指导服务的业务组,又派去了茶业技术人员,开始了专业性的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等产业发展工作,使略阳县茶产业发展有了起色,到20世纪90年代初,略阳县已有193.33 hm2的茶园,建起约7个小茶厂,使略阳县茶业有了一些效益。

为了大幅度提高略阳县茶叶质量效益,在借鉴邻近产茶县研制名优茶引领茶叶质量、快速提高带动茶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茶叶资源潜力、丰富茶叶花色品种,填补略阳县空白,满足略阳县对名优茶的迫切需求。在略阳县茶业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和有关领导支持下,自1994年开始了该县名优茶研制工作。研制名茶的第1年,将所研制的名茶称为“安山云雾”,试销又称为“兴州剑茗”。年底以“略茗香绿”研制项目申报,获得《略阳县一九九四年度科技发展计划》立项及经费支持,并正式成立研制组。又经2年的进一步攻关研制完善,于1996年6月,通过了汉中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现汉中市科学技术局)的科技成果鉴定。在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和领导将“略茗香绿”正式定名为“灵岩仙茗”。

名茶灵岩仙茗的研制成功,结束了略阳县无名茶的历史,提高了略阳县茶叶的知名度,满足了略阳县各单位对该县名优茶产品的迫切需求。所研制的“灵岩仙茗”名茶加工技术,适应在略阳县茶区推广应用。在研制的3年中,共试制名茶样品425 kg,投放市场试销供不应求,累计创产值18.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灵岩仙茗名茶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了略阳县大宗茶品的提高,仅在1996年,就生产出优质炒青10 t,创产值40万元,从而使茶农收入显著提高,初步达到研制名茶引领该县茶叶发展的目的。到20世纪90年代末,略阳县的茶园面积就发展到373.33 km2。年总产上升到20 t,创历史新高,并建成了面积在3.33~6.67 hm2集中连片的近代水平梯式茶园16块。同时建起10个茶叶加工厂,从而使略阳县茶业成为该县的一个优势农产业。灵岩仙茗名茶研制这一科技成果,1996年获“略阳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汉中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陕西省名优茶评比金奖”,还获得“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

21世纪,为形成茶叶拳头产品,汉中市政府进行茶叶品牌(品名,下同)整合,略阳县响应市政府关于将全市名茶品牌统一到“三支名茶”,后又整合到“汉中仙毫”一支名茶品牌上的决定。“灵岩仙茗”融入“汉中仙毫”名茶之下,成为具有略阳灵岩仙茗特色的“汉中仙毫”,进一步促进略阳县茶业发展。截至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840 km2。年产茶叶55 t,产值达1 006万元,有茶叶加工企业13个。形成茶叶经营企业28家,年销售茶叶逾40 t,销售额达3 000万元,2012年6月,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对全国产茶县进行综合调查排序评定。经评定,略阳县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表明略阳县茶产业已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县行列,也显示了所研制的名茶“灵岩仙茗”对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为使具有略阳县特色的汉中仙毫名茶,在略阳县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特进行了其生产技术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制名茶的自然和经济与社会等条件

1.1.1 自然条件。略阳县地处秦岭南坡西段,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这里年平均气温13.2 ℃,≥10 ℃积温达4 093.7 ℃,年降水量858.0 mm,境内东南部多宜茶的酸性土壤,pH值5.0~6.5,土质为黄棕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境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茶树光合物质积累多。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条件优良。具有生产优质绿茶和名茶的自然气候条件。

1.1.2 经济条件。经逾30年的种茶发展,略阳县于1994年已有茶园143.0 km2,多分布在海拔850~1 200 m的山坡地上。全县有宜茶的退耕还林坡地达0.13万~0.27万hm2。建起面积在3.33~6.67 hm2集中联片茶园16块,分布在接官亭、硖口驿、渔洞子、何家岩等乡镇。建有7个初制加工厂,培养了一批制茶技术骨干,县园艺站有茶叶业务组室,拥有数名茶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力量较强。初具茶产业雏型,具有研制名优茶的经济条件。

1.1.3 社会条件。略阳县的党政部门重视茶叶生产,汉中市政府也大力支持茶业发展。1988年略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略发〔1988〕29号文件),1994年5月全县在接官亭镇罗家坪村召开全县茶叶生产现场会,县委书记和县长及农业局长到会并讲话。1994年冬略阳县地方名茶研制被列入县科技发展计划。政府主要领导也提出略阳县茶业要走高产优质高效路子,要有自己的龙头产品,支持名优茶研制,形成研制的社会条件氛围。

1.1.4 已有略阳茶创优佳绩。略阳县茶园大都分布在海拔高纬度高的地区,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多,所产茶鲜叶内含成分较为丰富,会使成茶品质优异。1991年汉中地区举行炒青绿茶质量评比会,在各县送评的59个样茶中,略阳县小鞍山茶场所送样品名列第八,得分95.3分。体现出略阳茶的创优佳绩。这表明略阳县具有研制名茶的优质基础。

1.2 所研名茶的茶类及型质等选定设计

1.2.1 所研名茶的茶类选定设计。此次研制具有略阳县地方特色名茶的茶类选定,主要考虑2个方面因素,一是考虑略阳县日后生产的适宜性,二是考虑投放市场适销性等。略阳县茶区属我国北方茶区北缘的西端,适宜中小叶种茶树的生长,以加工绿茶较为适宜,全县目前也都生产绿茶类炒青绿茶,可以看出略阳县适宜生产绿茶类。再看邻近及类似的汉中、安康、商洛等陕西省茶区和河南、江苏、山东茶区,同处于我国北方茶区,且生产有名的午子仙毫、信阳毛尖、江苏碧罗春等大牌名茶。因此,从略阳县对名茶生产的适宜性实际情况和类似地区相应情况及成功茶类上看,此次研制的名茶选定为绿茶类。

研制的略阳名茶,不但县内要能生产,而且市场还要能接受,也就是投放市场的适销性。纵观陕西及西北市场上适销的名优茶,多为绿茶类。本地区的主产茶县所研制的名茶也是绿茶类,且在市场上畅销,北方茶区的名茶也多是绿茶类。由此可知市场适销绿茶类名茶,因而进一步选定为绿名茶。

1.2.2 所研名茶的型质选定设计。在我国绿名茶的外型茶条型状上,有扁条型、园条型、针型、珠型等[1-2]。型状有一定独特性,制作又较为容易,以扁条型如龙井及仙毫类较好[3-4]。汉中市各县也以扁条型绿名茶研制最为成功。加之扁条型绿茶的加工机械已初步成熟。因而在外型选定设计上,此次所研制的名茶,选择为扁条型绿名茶。设计外型:条扁平匀直似剑,色翠绿。

此次研制的名茶内质选定设计上,根据陕西省及北方茶区对内质香气以嫩香及栗香型名茶较为受欢迎这一情况,选定所研制的绿名茶内质香气为“嫩香及栗香”这种高档绿名茶的内质香气,在内质滋味上选定“鲜醇回甘”这种广受欢迎的内质滋味为品质特征。设计内质:香气嫩香或栗香高锐,滋味鲜醇回甘。

1.2.3 所研制名茶的初步定名。最初因在略阳县麻柳乡的小安山茶厂研制。这里茶园海拔高,云雾多,就暂定为“安山云雾”。去试销时,考虑到“安山”之名太小,知名度不高,又不能代表略阳县,就用略阳县的古称“兴州”代替“安山”。看茶条扁平似剑,就又称“兴州剑茗”。当申报县上科技项目时,根据这支名茶出自略阳县,为名绿茶,香气好,就改为“略茗香绿”并立上了研制计划。

1.3 研制用原料及工艺试验设计

1.3.1 不同规格芽叶制成茶成条率试验设计。芽叶设置生长单芽、1芽1叶初展,1芽1叶全展3种不同规格处理。统一设计工艺,采用同一操作能手,制成干茶,抽样比较成条率。

1.3.2 鲜叶不同摊放时间制成茶叶品质试验。鲜叶设置0、2、4、6 h 4种不同摊放时间处理。采用1芽1叶初展鲜叶为原料。统一按设计工艺,采用同一操作能手,制成干茶,进行品质审评比较,选定最佳摊晾时间。

1.3.3 不同季节芽叶的制茶质量试验。鲜叶设置清明前后、立夏前后、立秋前后3个不同季节采收处理。采用同一规格鲜叶(1芽1叶初展),同一设计工艺,同一制茶能手、制出不同季节干茶,抽样进行品质审评比较,以确定最佳季节。

1.3.4 不同杀青投叶量的制品品质试验。投叶量设置200、300、400 g 3种处理,采用1芽1叶初展茶鲜叶为原料,用统一设计的工艺和同一制茶能手操作,制出干茶,抽样审评质量,进行比较。

1.3.5 不同摊放时间的杀青叶所制茶叶品质试验。杀青叶设置出锅不摊放、摊放10 min、摊放20 min 3个摊放时间处理。原料鲜叶统一采用1芽2叶初展规格芽叶,投叶量统一为300 g/锅,其他加工制作完全相同,制成干茶,审评比较效果。

1.3.6 设计制茶工艺流程。吸收扁条型名茶试制成功的仙毫工艺流程,具体为:鲜叶―摊晾―杀青―摊放―做型―摊放―定型―足干。之后再拣剔包装[5]。

1.3.7 制茶设备、试制茶厂及试制人员。制茶设备:杀青、做型、定型、采用电炒锅(8台);足干采用炭火烘笼烘干(4组)。试制茶厂:略阳县麻柳铺乡小安山茶厂、略阳县峡口驿乡小寨子茶厂、略阳县峡口驿四平山茶厂、略阳县两河口乡育英茶厂。试制人员:县园艺站工作人员等、各参研茶厂技术骨干人员及其他有关配合人员。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规格芽叶对成茶成条率影响

2.2 鲜叶不同摊晾时间对成茶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季节芽叶对成茶质量的影响

2.4 不同杀青投叶量对成茶制品质量的影响

3种不同杀青投叶量的制品,其品质均有不同,以杀青投叶量为300 g的品质最好。产生此种品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投叶量不同,在电炒锅中杀青的各种操作情况不同[6]。投叶太少,如每锅200 g,手在电炒锅内抓翻不净,锅温高,失水快,使成茶品质香气带有青味及火香,滋味就带涩,形成干茶色泽和汤色均显黄绿色,这都不好。投叶过多,如每锅400 g,由于手在锅内抓不完叶子,翻动不匀,锅温上升慢,叶温偏低,嫩栗香出不来,仅有青香,且带生青味,有一部分抓不上的受热时间长,失水快,形成弯条,干色暗绿,汤色浅黄绿,滋味浓涩,品质不好。因此,杀青投叶量以300 g为好。

2.5 不同摊放时间的杀青叶对成茶品质的影响

以杀青后摊晾10~20 min处理最好。杀青后的叶料不摊放,叶内含水不均,含水多的叶子在较杀青低的温度下做型,湿闷过程就易使叶色发黄,相应的其香气就低淡,内质滋味也欠佳,总体品质不优。因此,杀青后的叶料,拟摊放10~20 min再做型为好。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从保证成茶成条率在90%以上来选择鲜叶规格,当选生长单芽和1芽1叶初展规格的芽叶;鲜叶摊晾以4 h制茶品质最好;生产绿名茶品质最好的季节当为清明前后;杀青投叶量以300 g为最佳。

第1年春夏茶季,试制的名茶样品,通过全县茶叶现场会形式,邀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与会人员进行品评,都给予了肯定和较高评价。并送汉中地区的有关茶叶专家审评,基本认为外形美观,内质较好,初步具有名茶风格。若再加改进完善,达到名茶水平,获得鉴定通过是可能的。第2年春夏茶季,对工艺及选料进行改进,制出名茶样品,将样品送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审评,其评语为:色鹅黄明亮,嫩香(栗香)浓郁,滋味醇爽,内质良好。第3年春夏茶季,稳定工艺,并部分机械化和扩产。所制成的“略茗香绿”,品质经鉴定会专家审评为:外形条索扁平匀直,干色翠绿显毫,滋味鲜醇回甘,香气嫩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叶底鲜活匀嫩,具有现代名茶品质特征,于1996年6月18日通过鉴定,定名为“灵岩仙茗”。略阳县灵岩仙茗名茶的研制成功,结束了略阳县无名茶的历史,提高了略阳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了略阳县茶叶技术进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汉中市及陕西省增加了一个名茶新秀。

4 参考文献

[1] 柏建民.略阳园艺三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2] 周吉灵.灵岩茶仙柏建民[J].衮雪,2014(1):36-38.

[3] 程纯.汉中茶业[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4] 陈椽.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宿迷菊.茶叶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和研究现状[J].福建茶叶,2005(1):15-17.

[6] 陈训,周艳.中国茶叶研究状况分析[J].贵州科学,2008(2):8-15.

上一篇:小麦新品系临麦9号水肥高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 下一篇:2012―度涡阳县小麦播期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