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片段及点评

时间:2022-09-27 08:49:22

《爬天都峰》教学片段及点评

【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我想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生读)

师:好,你来说。

生:从第2自然段中我能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因为小作者说他站在天都峰的脚下,都能感觉发颤。

师:她的感受是山高。

生:他说他站在山脚下的时候就感觉那个山很高,不敢爬了,更突出了天都峰的陡峭和高。

师:她的感受是山的陡。

生:我找的句子是“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方式,更突出了山很陡。

师:好,山的高和陡,都说明这山怎样?(生:险)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啊,(板书:峰险)天都峰实在是太险了。刚才几位同学说天都峰特别的高,特别的陡。(板书:高陡)好,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天都峰到底有多高啊?

生:有一个句子“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她刚才说的是什么呀?

生:刚才说的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从天上挂下来的,这个“挂”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天都峰很高。

【点评】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天都峰到底有多高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从“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感受天都峰的高。教师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步步把“险峰”这一意象推至学生注意的中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不断发现,相互补充,一步步走进文本,获得高、陡、险的体验。

【教学片段二】

师:如果老师把“挂”字换成“垂”,或者“掉”,垂下来,掉下来,可以吗?再读读课文,可不可以换。(生读)

生:这个不能换。如果换了的话,就不能突出天都峰的陡了。

师:说得真好!一个“挂”字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天都峰的陡。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起背一下前两句。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首诗里也有一个“挂”字,这个“挂”字化动为静,体现了瀑布长的特点。在这课,这个“挂”字体现的是天都峰的什么呀?

生:陡、高。

师:刚才我们说,一个“挂”字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咱们汉字,咱们汉语的一个特点,是它的魅力所在。你读了这段话,还有什么感受,哪里来体现山的高?

【点评】教者从“挂”切入,先采用了“替换比较”的方法,对品析的关键词语“挂”,用和它意思接近的词语“垂”“掉”来替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辨析其中细微差别,品味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并且懂得原词不可替代的理由。然后,教者又巧妙地联系《望庐山瀑布》,将两文中的“挂”进行辨析,让学生感受“挂”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意思不一样。教者善于为学生搭建品析词语的平台,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品析,学生才更易感知一些文章在用词用句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逐步提高语言文字鉴赏力。

生:我是从这句感受到山峰的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师:高到哪里去了?

生:云彩上。(师在“高”字下板书:如上青天)

师:高如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里有这样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突出的是蜀道的什么呀?(生:高)

师:你可以读出这句话高的感受吗?(一生读)

师:老师提示一下,在这个“峰顶”这儿呀稍微停一下,然后把“这”声音拉长一点,中间略有停顿。(生再读)

师:很好,她读出了山的什么呀?

生:山高。

【点评】教者以“高到哪里去了”引出“云彩上”,借机完成“高如上青天”的板书,又联系到《蜀道难》里的一句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一步突出了山的高。教学过程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无论是《望庐山瀑布》,还是《蜀道难》,这样的拓展既帮助学生体会了天都峰的“高”,又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师:作者是在哪里望山高啊?

生:作者是在山脚下望山高的。

师:从这个“望”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望”必须要抬头去仰望的,说明天都峰非常高。

师:好,那刚才讲到抬头望,大家抬头望一望,你感觉到了山高吗?

生:感觉到了。

师:不过你抬头望的是天花板哦。刚才大家说山之高,作者在山脚下望,这个“望”字也点明了作者的观察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好,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望”字后面有一个什么?

生:冒号。

师:这个冒号和我们平时在书里面见过的人物的对话,或者你在写作里面写到的人物对话用到的冒号意思一样吗?你来说说。

生:不一样。因为它表示的下面他想的是什么,不是他说的是什么。

师:在这里呢?

生:表示的是想的是什么。

师:是想的吗?

生:我不同意,应该不是想,而是看到的。

师:很好,这是作者看到的内容,就是这个冒号的作用。大家看,符号不是字,但是它却可以表达意思。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好吗?

【点评】教师抓住“望”字引导学生聚焦文字,品析语言,语语悟其神。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涵泳咀嚼,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细节决定精彩,文本细节往往是课文隐含语文价值的“富矿”。小标点,大世界,不语而语,无言亦言。教者抓住“望”字后面的冒号,由标点而引出一连串的思考和回答,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体会标点传达出的丰富的内涵。

【教学片段三】

师:这是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天都峰的高。那接下来作者写的是什么呀?

生:接下来作者写了他看到的情景。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的是山上笔陡的石级。

师:怎么理解“笔陡”?谁来帮帮老师,帮帮同学们,打个比方来理解一下。

生:我认为“笔陡”就是陡峭的意思。

师:陡峭,你用近义词解释的。

师:你手上拿的是什么?“笔陡”能不能形象地给大家解释解释?

生:“笔”嘛,都是非常直的那种,“陡”说明它非常的难爬,这也说明天都峰很陡。

师:这就是“笔陡”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点评】怎么理解“笔陡”?教师请学生打个比方来理解。学生用“陡峭”来解释“笔陡”。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笔陡”的认识,教师灵机一动,询问学生手里拿的是什么,借助“笔”来形象化地理解“笔陡”,使学生心领神会,并给予学生极宽广的想象空间。如果教者“硬”解,既费时费力,又破坏了“笔陡”的意蕴。在理解“笔陡”的过程中,教师还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点到为止,言简意赅,润物无声。从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精巧的方法,追求精妙的效果,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词语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本课教学实录由王春荣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江和平节选)

(郭飞,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江和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上一篇:电压波动对变频器影响的解决措施 下一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片段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