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片段及点评

时间:2022-08-05 09:48:33

《山中访友》教学片段及点评

【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

师:是一位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

师:是多位!还有谁想说?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过人生的足迹。

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

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

生:这些景物陪伴了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

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

【点评】阅读教学的过程在于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由于初读课文,学生深入课文的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会是浅显的,甚至是模糊的。片段中,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属正常现象。教师由“山中访友”到“山中见景”的质疑,叩开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大门。为什么作者要取名“山中访友”呢?这是本课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由此向课文的最妙处进发。

【教学片段二】

师:先来看第一位朋友老桥,谁来读读?(指名读)读得太好了,桥在你的口中变鲜活了。谁还想读?请你来!(生读)

师: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凄凉?

生:老桥送过那么多车马,最后转为云烟,老桥只能自己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怀念。

师:桥就在你面前,还用得着怀念吗?

生:我更多地读出了作者对老桥的尊敬,老桥无私奉献,而自己却很孤独,这让作者很感动。

师:你读出了作者的尊敬,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德高望重、老人、几百年”等词都可以读出来。

师:你给大家读读。(生读)

师:你再读最后一句话。一块儿读,好吗?(引读)点点波光、昼来则明、夜至则暗,唯有你——(依然如旧);团团水墨,浪来即散、浪去又聚,唯有你——(依然如旧),同学们,把那座老桥在你们眼前浮现出来,咱们再去看看他——风吹雨打、山洪肆虐,唯有你———(依然如旧);酷暑严冬、人来人往,唯有你——(依然如旧);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唯有你———(依然如旧)。此时此刻,在作者和你们心中,那依然如旧的仅仅是几块条石、些许方砖砌成的桥吗?

生:不是,对于我们来说,它已经是有血有肉,有灵魂,可以当做朋友来对待。

师:它还是一座桥吗?它在我们心中幻化成什么?

生:很伟大的一位老人,无私奉献了很多,白天渡走了很多人,不求回报,晚上却很孤独,几十年如一日,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他能把有形的文字读成无形的画面,甚至读成一连串动态的画面。

生:我认为它不仅是一位老人,更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榜样,学习的楷模,我们所有人都要向它学习无私奉献。

师:在我们心中,桥是一位老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屏显图)让咱们把老人看一眼,记在心里。(配乐读)

师:岁月悠悠,波光粼粼,唯有你——(引读)大桥已经熔铸在我们心中,已经化在了我们的血液里。再来看看作者的语言,这段话仅仅是一段普普通通的文字吗?

生:作者在这段话中把桥比作了人,比作了一位可以倾诉的朋友。

师:有歌的韵律,有诗的感觉。在咱们眼中,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在作者的心中,变成了一位有血有肉,德高望重的老人,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视角,慈悲的胸怀,细腻的笔触,这便是“诗意的表达”。(师板书)

【点评】词语有温度,处处总关情。作者写老桥,把它比作老人,借以表达作者对老桥的敬重之情。教者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意。片段中,教者不断地引导学生读书,朗读要求逐步提高,朗读形式变化多样,教者不断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在朗读感悟中,逐步走进文本意义的深处。

【教学片段三】

师:我们写作文是不能落入俗套的。接着我们来看看作者要拜访的第二个朋友,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作者在观察上有什么不一样?(生自读课文)

师:谁想把这位老朋友带给大家,(指名)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听,静静想。(生读关于树的段落)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作者和树融为一体。

师:从别人的朗读中见到画面,是一种学习的本领。想不想看到画面?自己去读读吧。(生自由读)谁还想再来读,这次要求提高了。刚才的读让我们见到了景,现在请你带大家进入树的境界。

生:我可以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吗?把你当作一棵树,这样有意境。(生读)

师:读书见景,不是最高境界,读书入境,是最高的境界。

生:我感受到作者真正用心和大自然的景物打交道,去亲近大自然的精灵。

师:李汉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对生活怀着诗意的情怀。自己幻化为事物,就是“无比奇特的想象”。

【点评】读出文字带来的意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特别是写景类的文章犹要关注。作者描写树林这个朋友,写得多么生动形象。读出意象,读进景里,是这一段的重要教学要求。教者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也告诉了学生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总评】一、 准确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选准精读对话的话题。文本的价值决定教学的取向。《山中访友》这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美文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意味着什么?温老师是深谙其理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文本无疑是极好的材料。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教者设计“作者为什么要取名‘山中访友’,而不用‘山中见景’呢?”这样一个核心的话题,带领学生开始了阅读的旅程!

二、 准确选择语言训练的基点,科学设计训练的方式。课文只是语言学习的材料,凭借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虽为第一课时的阅读,温老师选择“老桥”和“树林”两位朋友作为研读的对象,凭借这两段文字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点,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在和文本语言的对话中,逐步感受到作者把景物视作朋友的真正蕴意。

三、 确立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领略了文本的内涵。读出意象、读出情意是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全课以读为主要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中实现了语言的习得和感悟。上课伊始的初读感悟,抓住“老桥”和“树林”两个朋友的精读感悟,朗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朗读是这一课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实录由仇海涛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庄永洲节选)

(温涛,陕西省汉阴县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庄永洲,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上一篇:《蝙蝠和雷达》教学片段及点评 下一篇:《蟋蟀的住宅》教学片段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