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7 07:15:59

关于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又收效显著。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无疑,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在具备了扎实基本功的同时,笔者认为,还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为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

一、积极备课,准备充分

准备好一堂课应当包括几个方面[1]:

备好教材,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往往迎刃而解。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在听众的心中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备好教法,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法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方面可以抓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探索,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过程中,要重视好几个环节:(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2)注得师生间的互动。(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备好学生。课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不能按教师个人的意愿或凭借自己的学习经历,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设计,而更多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现状,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才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这一点很重要。

二、合理导入,引导分析

课前导入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环节,出色的导入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怀着一种期待、急切的心情期盼新课的开始。所以,一个精彩的课前导入有利于成功地上好一堂课,为整个教学过程作好有力的铺垫。课前导入方法有很多,如直接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实例导入法等等[2]。

科学的课堂设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同时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方法之一,因而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掌握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面对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不需要直接的全部讲解,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合理地进行分析评价,老师因势利导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问题分类总结。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所提问题的意义,分析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既引导了学生发散式思维,又能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来,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3]。

三、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教学中,有的课程有很多定理概念很难直接看到它的应用性,所以学生会觉得学习这种单纯的概念与他们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学到了没什么用,再加上有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可能对这类课程望而却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努力培养学生兴趣,结合实际多讲些应用性例题,最好结合学生所在专业举例,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理论的有用性,才能对本课程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学好。

四、采用精讲,合理练习

上课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这会使学生明白基础不好未必就注定一直都是差生,只要方法得当,通过刻苦努力是可以迎头赶上的,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宜采用精讲的方式,要做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不能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消化练习。教学中我们主要是要把问题分析透彻,详细讲解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告诉学生这个方法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要这样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们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认真分析这个例题的解题思路,然后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练习,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练习,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我们要适当地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五、注重语言,课堂增辉

从某方面说,讲课也可以看成一种视听艺术。如果说老师是表演者,那么学生就是观看者。在这个课堂上,要想吸引学生,老师就要充分把握好语言的艺术魅力。一般而言,教师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口语、文字和体态三方面。在口语上,要注意发音清楚干练、不嗦、尽量不说口头禅,讲课要精神饱满,抑扬顿挫,有激情,有感染力,有启发性;语速语调要适度;在文字上,内容要精练准确,不是简单抄写讲课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书写规范,文字切忌乱书乱画,辨认不清;在体态上,要仪表大方,穿戴得体,从容自信,镇定自如,微笑可亲[5]。

六、重视习题,温故知新

习题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在习题课上应分析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点的例题,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好习题课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一个单元讲完后应该安排一次习题课,在习题课上梳理本单元所涉及的概念、定理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化。其中,对所学的定理、概念要注意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强调他们的应用条件、应用范围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若能把以前单元的知识稍带着复习的话,把新旧知识联系着讲,简单讲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七、课堂违纪,善于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时会有学生违纪现象发生。为了保证课堂秩序井然有序,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处理课堂出现的违纪现象,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进行制止:①正面提醒方式。可以直接对违纪现象加以制止,但要注意方式方法。②提问方式。对某些现象可以设置问题,单独提问或集体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③非语言控制方式。走近学生摇头示意,突然停止讲课,凝视学生轻拍其肩等。可见,善于处理也违纪现象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有力保证[6]。

八、课堂小结,布置预习

上课要善始善终,包括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结尾,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随心所欲,讲到哪算哪,这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一堂新课的结束环节是值得重视的。可以采用简练准确的内容小结形式来完成,也可用布置作业或活动的形式来完成[6]。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好预习,老师在授课结束时应该明确提出下次授课的具体内容和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这样可以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思考,提高课堂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7]。

九、课后总结,努力提高

按照事物普遍的发展规律,教师还应该在课后认真地进行反思、总结。这样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那些刚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工作。有教学实践的人都有一种体会,教学过程中欠缺的方方面面,通常都在讲课过程中暴露出些许端倪。因此,及时、认真地进行讲课后反思、总结、回顾、审视自己的讲课过程,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补充完善讲课内容,不断改进提高讲课的方法和技巧,会大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获得和教学质量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李贞.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J].师道,2007,10(17):44-45.

[2]曾晖.交际互动式课前导入探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1):28-30.

[3]张敏华,沈伯娟.灵动的课堂高效的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64.

[4]廖才秀.高等数学教学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5):67-68.

[5]张雅歌,赵拥军.理工科教学语言艺术分析[J]2011,28(2):185-187.

[6]张梅梅.上课技巧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174-175.

[7]宗艳敏.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职校论坛,2011,3:282.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上一篇: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76例锁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