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硫的转化”为例谈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27 06:50:21

以“硫的转化”为例谈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高中新课程试行好几年了,由于大纲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定位,很多教师都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教。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听了好多专家的讲座,对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今把它写出来,与同仁们共切磋。现以“硫的转化”为例谈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对“硫的转化”知识内容是如何呈现和处理的

1.知识的表述方式

旧教材是一板一眼地从单质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然后到它对应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接着又是其他硫的化合物的物性、化性、用途等。感觉很有顺序,学起来很有条理,但同时也感觉很俗套生硬,强记的成分偏多。而新教材知识陈述一开始就是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依靠大自然的作用可以进行相互转化。那么在实验室中能否实现这些转化呢?如果能,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既有联想质疑、情景创设,也有探究活动、交流研讨,还有迁移应用。这种陈述感觉特适合新教师,备课的时候只要把教材看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往下走就行了,但教了多年的教师会发现:如果就这么简单地走,什么也没学到,而且感觉很乱,知识的渐进性也没了,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2.知识内容的呈现状况

“硫的转化”一开始就以火山喷发的情景引出了一个联想质疑。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激趣,二是希望学生学有所用。火山喷发的情景一下把学生置身于宏大的自然环境中,学生感到很新鲜、很有趣,同时学生会联想:火山喷发给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人类有办法解决吗?喷发出的硫与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自然界中硫元素的转化”。这一部分知识同时也承载着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如果教师稍加引导,给学生指明: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基本上都有这么一个由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这样无形当中就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新课程内容的呈现还有比较强的学习渐进感。比如,学完“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很自然地提出:这些转变在我们实验室能实现吗?如果能,必须要用哪些物质来帮忙实现?这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自然引出,学生的探究方向也就自然明确了。学完这些本应结束了,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本节知识学完了,你会用吗?现实中哪些地方涉及了本节知识?顺理成章地过渡到“酸雨及其防治”。

二、新课程中“硫元素的转化”给教学带来的问题与困惑

由于新课程内容编排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会给教师带来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旧教材的编排是以知识集中的方式,逻辑性比较强,教法比较死板。新教材的编排则是以知识为核心,同时呈现三个维度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拿个具体的内容来说,硫在自然界中与氧气的作用,以前我们只强调、落实记忆这些性质;现在既要求探究过程,又要求探究方法,感觉比较分散也很难把握。

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不同价态硫的相互转化”这里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计探究活动;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把握;有些内容(如硫的化合物知识)能否拓宽与拔高,能拔到多高,拓到多宽?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惑。

此外,新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图,内容涉及面非常宽。面对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就可能难于取舍,哪些素材要用为教学重点,哪些教材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哪些素材只需一笔带过,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新教材中“硫的转化”的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1.目标定位

新教材中“硫的转化”跟旧教材比,内容有不少的变动,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行动出发点必须是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新教材这部分内容分成三个阶段学习,其目标定位也不同。

首先是直接展示火山爆发,引出硫在自然界中可能以不同价态的形式存在,那么硫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硫在自然界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实验室里能进行吗?若能,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原理来解决?对转化后的物质,它的用途有哪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我们要怎样防治?这是对初学者的目标定位。

对部分学生的发展要求是:通过“硫的转化”学习,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讨论:从化合价角度来看“氧化―还原反应”;从物质类别角度来看,硫属于哪一类物质?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些物质相似?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为后面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对部分资优学生的要求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初步引导“硫的转化”的工业生产计算(根据硫元素守恒),懂得硫酸及常见硫酸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了解酸雨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2.教学策略

化学的研究对象,常是物质、原理、计算这几个。当我们拿到一种物质,比如“硫”,首先是考虑怎样去研究它?那就得对这种物质进行预测,其依据是什么?对一个具体物质来讲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就是从物质分类观点,看它属于哪类物质,这类物质通常可能跟什么物质反应;另一种思路是这种物质对应元素在化合物里化合价处于高价还是低价,预测它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硫的转化”正是根据第二种思路带领学生进行了探究。

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硫的转化。本节需要完成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转换关系,二是硫单质的物性、化性及用途,三是巩固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和思路。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价态的硫是如何转化的,使他们初步认识价态之间的转变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在这过程中教师做了两个演示实验 :证明了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而后进入硫的性质应用,最后对本节进行知识和方法上的总结。

第二课时――实验室里硫元素的转化。本节需要完成三个目标:一是以化合态为主线,完成硫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二是学会从价态角度认识物质群的化学性质;三是在转化中认识核心代表物,二氧化硫、硫酸的氧化―还原性。具体环节如下:首先,教师给出探究任务,正四价硫向零价、正六价的硫转化及正六价向正四价硫的转化(零价向负二价、正四价转化前一课时已探究过);其次选定代表物――亚硫酸钠、浓硫酸,然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确定实验方案,由学生去实施实验(实验实施方案由教师自行设计)。最后把代表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一次总结,引导学生探讨工业硫酸中硫元素的转化过程。

第三课时――酸雨及其防治。也是三个目标:一是认识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二是了解科学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三是从知识和方法角度概括整合本节学习内容。具体环节如下:首先总结前两节学习思路,即科学探索自然规律,发现科学知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环境污染。由此引出课题。接着讨论酸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再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进行酸雨的防治,这里设计一个酸化湖泊整治的探究。进而提出:人类已经拥有预防酸雨的措施,那为什么有些工厂还在不停地向外排放二氧化硫?其目的是告诉学生预防酸雨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观念和法规,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对本节内容进行一次整理。

总之,新课程教学允许有多种版本,倡导教师对教材重加工,与旧教材比,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更大。但所有的教学设计与教材内容处理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纲,只有依据课程标准,才能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上一篇:幽默老师的开心生物课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耐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