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学”到“让学”究竟有多远

时间:2022-09-27 06:48:26

【摘 要】“让学”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改变多年以来学生一直处于的“被学”状态,真正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位给学生,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从“被学”到“让学”之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先学”和“互学”中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主动求知,激发学习潜能。基于学生的先学和互学,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留给学生的是带得走的经验与方法,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被学 让学 自主学习

材料一:苏教版第十册《三亚落日》预习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查词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美妙绝伦、摇曳、硕大无朋、悄然无声

3.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落日的。

4.思考课后练习四:你喜欢哪些描写落日景象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材料二:苏教版第十册《三亚落日》的前置性作业

1.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生字小研究(字音、字形、词义)。

3.课文探究:结合具体词句体会落日美丽的景象。

4.阅读描写日出日落的名家名篇。例:巴金《海上日出》。

5.我的疑问:

比较上面的两组材料,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预习作业是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一项一项完成,作业中要理解哪些词语、思考哪些问题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是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在学习。这样的学习真的能叫提前学习吗?更准确地说,这样的学习就是“被学”。

而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只给了学习方向——自学生字词、围绕主题解读课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要学习的内容,在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虽然课标早就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还是以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自居,以自己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安排学习内容,从教者的视角来决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忽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在长期的“被学”中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让”给学生。

“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首次提出的。他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这里说的“让”就是谦让、给予,有一种位置变化、重点转移之意。“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机会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他认为“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意思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其过程。教学应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

那么,从“被学”到“让学”究竟还有多远呢?

一、让学——“让”学生先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探究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生长的基点;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自主情感是有效学习的内部基础;学生的学习技能不是靠教师“教给”的,而是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的。

因此让学生在教师的“教”之前“先学”更重要!

要强调的是,这种“先学”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我们所说的“预习”。“先学”更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以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实践体验,而不是简单地熟悉学习内容,照搬结论。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大量识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才是最好的识字办法。这是一组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新课文时自己想出的记字好办法:

虽然还只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会写的字还很少,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学习的过程,或是自编小儿歌,或是生字开花,或是找规律记字……他们就是在这一次次先学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悟得了学习方法。

其实每个学生都蕴藏着这样的学习潜能,只要能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这样学习潜能就能发挥出来。我们要注意的是设计先学的内容应该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让学——“让”学生互学

一直以来课堂上都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掌控话语权,把握课堂节奏,但实际上,课堂上的粉笔权、话语权应是学生的,问题权、活动权应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是有任务、有使命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学过程正逐步趋向于被学习过程所替代。”

在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率和学生接受率的比对表中也能发现何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式教学并不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相反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讨论才是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捷径。

1.在小组中互学。

在学生课前对学习内容有了研究思考之后,课堂上先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组员或是共同练习、准备在全班展示,或是按照交流的主题将自己在课前研究中的发现或疑问逐一汇报,或是将本组同学的想法进行梳理整合等待与其他小组交流……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一人说(读),三人听,相互补充、纠正,在互学中有进步、有提升。

2.在集体中互学。

第二个层次是全班范围的交流。或是个人或是小组做主持人,与全班互动交流:主持人把自己的观点面对全班同学讲解,台下的同学必须聚精会神地听取讲解,并就这个话题与台上同学互动,或是补充交流,或是总结提升,或是质疑问难……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单向课堂结构,增加了生生对话,形成了三向对话的课堂结构,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从而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求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例:《竹》】

师:谁来做小主持人,带着大家来交流竹子还有哪些作用?

小主持人:竹子可以编竹篮、做衣架、竖旗杆。还有谁来给我补充?

生1:做风筝、做拐杖、做书架。

师:她用的都是“做”字,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词?

生2:竹子可以做竹床、制笔筒、搭篱笆。

师:刚才朱佳悦用的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非常好,都不一样。

小主持人:还有谁能用不一样的动词来说?

生3:竹子可以做竹筏、编灯笼、制帐篷。

小主持人:你用的动词很丰富,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生3:竹子还可以做斗笠。

师:知不知道“斗笠”是什么?

生3:不知道,是我妈妈告诉我的。

师:斗笠是用竹蔑夹油纸、竹叶等制成的遮阳光和雨的宽边帽子,想想可以用什么动词?

生4:编斗笠。

课堂上小主持人和全班同学在互学的过程中不仅实践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而且在互动中提升了表达能力和言语技巧。

三、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教什么?

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这篇文章中说:“若有人问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德国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

【课例:《爱迪生孵小鸡》】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前置作业中第三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我是用查字典的方法知道“刨根问底”就是追问到底的意思。

生:我是上网查的。

生:我找到一个成语和“刨根问底”意思相近——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这个成语就是追问到底的意思。

生:我读了课文知道“刨根问底”的意思。

师:你给大家读读那段课文。

(生读第二段)

师:课文中哪句话说了这个词的意思?

生:喜欢提问,弄个明白。

师:是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好的办法。

生: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我问奶奶昨天去哪儿了,奶奶说去了大市场,我问她去干什么,奶奶说去买东西,我又问买了什么,她说买了生活日用品。这就是“刨根问底”。

师:你的这个例子很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什么是“刨根问底”。

生:我通过找近义词的办法知道“纳闷”就是“奇怪、疑问”。

师:“纳闷”的近义词还可以是什么?

生:不解、郁闷。

师:“郁闷”和它意思相近吗?

生:“郁闷”是说心情不好,“纳闷”是不理解、不明白的意思。

师:能用同样的办法说说“著名”的意思吗?

生:就是“有名”。

生:还可以是“出名”。

生:我可以举个例子说:你去问别人知道爱迪生吗,人家说知道,你又问另一个人,他也说知道,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

生:我由这个词联想到43课“远远近近美名扬”这句话,就是“著名”的意思。

师:你太了不起了,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个词语,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个人的经验背景和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里学习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通过学思知行的统一,使得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全面的发展。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施予者,而是智慧的开启者。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是为了不教”。

四、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怎么教?

“让”学生学,教师该怎么教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纤夫和放牧者的工作中受到一点启发:江边的纤夫用绳子拉动逆水而行又没有动力的船,费尽力气也不能日行千里;而放牧者总是把牲畜带到水草丰盈的地方,让它们自由地选择食物。“相对于学生,教师同样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动。……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的工作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完成。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要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

【课例:《鹅》】

师:第五小组刚才在朗读时有疑问,请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我们在读课文时争论“曲项向天歌”的“曲”应该读第几声。

师:是的,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qū”,一个是“qǔ”。

生:我觉得应该读第三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鹅向着天空在唱着歌曲。

师:你的意思是“曲”在这里指歌曲吗?

板书:qǔ歌曲

先不说对错,我要表扬你能根据意思来判断这个字的读音,这是我们在给多音字选择读音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第一声,因为这个字的意思是弯曲。

师板书:qū弯曲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得对呢?

生:应该读第一声。前置作业纸上“曲”的意思是“弯曲”。

师:看来你们预习得很认真。那么这句诗里的“项”是什么意思?

生:脖子。

师:第二个“向”又是什么意思?

生:向着。

师: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鹅弯曲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

师:就这样和同桌一起说说其他几句诗的意思,待会儿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学生学不懂的,我们就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在上面的课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急于把答案交给他们,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层层剥笋,逐渐明辨真知。因此,强调学生的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不需要、不重要,“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定位就是在提醒我们教师的教更重要。教师要将教融于学之中,对学的引导适时适度,发挥得更为智慧。

“让学”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它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它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的思维快乐,它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获得自信和尊严。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要追寻的教育本真吗?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在创建中成长 下一篇:小议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冯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