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读《雷雨》中的蘩漪

时间:2022-09-27 06:38:51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读《雷雨》中的蘩漪

[摘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曹禺作品《雷雨》中的人物蘩漪。结合蘩漪三个重要人生阶段,分析她从天真的女孩到最后对所有周围的人满怀仇恨的心路历程,揭示出蘩漪的变化实际上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冲突导致本我满足无法实现的结果,最终导致她个人悲惨的命运,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人类无意识的显露。

[关键词]精神分析 自我 本我 超我

[中图分类号]I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85-02

在曹禺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雷雨》中,他借鉴精神分析的学说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中,刻画得最生动的,无疑便是蘩漪这个角色了。曹禺写道:“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蘩漪。”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地短促。情感,郁热,景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式’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正说明了,只有这种碰撞才能激化新的力量和巨大的冲击感,只有这样的矛盾,才能充分展示人性的各个方面。

南京大学教授朱刚提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重结构说,在这心理过程中,实则是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一团混沌,云集了各种沸腾的兴奋;自我,正是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超我,则是内在的道德判断。”蘩漪大致经历了三个转折性的人生阶段,而且在每个阶段都有着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这三种力量冲突的转换,正是三种力量冲突的不断转换和变化,造就了蘩漪的雷雨性格,而且最终其将其推向悲剧的命运。这种命运,也更好地印证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可以更好地看清人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的特征。

一、蘩漪的悲剧婚姻

在本戏剧中,十八岁的蘩漪,年轻漂亮,读过书,但是却嫁给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男人周朴园做第三任妻子。然而,周朴园是一个有封建传统思想的、专横霸道的男人,他要在家里建立男人的权威,这和当时寻求自尊、自爱,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蘩漪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在感情方面,周朴园的爱情封存在已经跳河自尽的前妻的内疚中。从侧面反映了蘩漪与她丈夫之间,其实没有什么爱情而言的。另外,在周宅里,蘩漪也是没有什么自的,周朴园的话就是法律。周朴园说她有病,要她吃药。所以,在周的眼中,蘩漪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花瓶,被囚禁在笼子的鸟儿。可以说蘩漪是毫无自由可言的,她就是他手中的罢了。

在嫁入周家之前,蘩漪也是一位有爱情憧憬的女子,但现实却给她了冰冷的世界。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相关理论,尤其是他的“三我”理论来探讨蘩漪心理发展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受本能的驱使,遵循享乐原则,尽最大的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得到释放和满足。这些欲望和冲动是本我运作的原动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长期积淀在自我之中。”在她这个年龄阶段,其实本我的最强烈需求应该是对爱情的需求。然而蘩漪嫁给周朴园后,她面对的死一样的生活是无法满足本我对于爱的需求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自我’是处于本我和感官意识之间,用理性和审慎来保护本我,实则是规范本我,使其既接受本能的冲动,又担心它脱轨,所以把这种冲动限制在理性所允许的范畴之内,使之遵循现实原则,以换取本我的安全和成功”,在蘩漪在周朴园那里是根本不能得到本我的满足的,她的婚姻是一种违背本我、在自我的现实原则驱使下的一种压抑的生活。在本我的需求长期的压制下,蘩漪的生活完全没有了精神支柱,“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就这样,大好的年华被吞噬殆尽,不仅让人感慨万千、嘘唏不已。对于蘩漪来说,婚姻就是枷锁,只能锁住她的肉身,却锁不住她的思绪和内心。这种本我表现为她内心的冲动,但现实中她却是锁在“笼子”里。但封建思想盛行的时代的周老爷,怎么会让蘩漪“飞走”呢?怎么会给她想要的自由呢?他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管束蘩漪,让她怎么也逃脱不了自己的“掌心”。

二、蘩漪的畸形爱情

就在她几乎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给她了希望。周萍的现身让蘩漪已经熄灭的爱情火焰重新点燃,蘩漪把多年在自己内心沉积的爱全部奉献给了这个跟她差不多年纪的继子。 但她忘却了家庭伦理,她也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周萍的后母这一事实。她已把她的一切都交给了周萍。她陷入了自己所期待很久的与周萍的热恋之中。蘩漪作为已经结婚成家,还生下一个孩子的女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动力放弃名誉?她之前来到周家做太太,是实现自我的现实需求的。但是,和周朴园的婚姻并没有满足蘩漪作为一个女人对于爱的本能的需求。然而爱的本能的冲动不会因为没有满足而消失,相反会蓄积更加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带来的冲击会让自我舍弃一些本能冲动的理性限制。所以这个来自本我的冲动不是其他,正是为本我提供冲动的本能中最强烈的一个,那就是爱。这蓄积多年的冲动,足以让蘩漪舍弃一切来自自我的理性限制。足以体现人的无意识当中,为了追求快乐原则,而显露出原始的本性和动力,这才是真正的本我的体现。它不顾所谓的世俗伦理和社会法则,它就是要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去追寻,去寻找真正快乐的源泉,去实现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但现实的残酷性,再一次让蘩漪体会到了。蘩漪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周萍就离开了她。周萍不能给蘩漪所要求的那种爱。因为偷偷摸摸的爱是不可能满足蘩漪那本我对于爱情的强大冲动的,她要突破世俗对她的约束和压迫。蘩漪一心想要和周萍私奔,她愿意舍弃一切所谓的“自我”理性限制,什么太太的名誉、孩子的母亲、周家的财产,她都愿心甘情愿地舍弃,只要满足“本我”对爱的需求。但周萍和四凤却相爱,他又常常自己悔恨。周萍最后决定要舍弃与蘩漪的这种不伦之恋,也要舍弃整个家和四凤私奔。然而,蘩漪对周萍的爱刻骨铭心,当她发现自己与周萍的爱情不再继续的时候,她仍不愿放弃,仍想竭力挽留周萍。弗洛伊德说过,超我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映,表现为人内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约束,也就是俗称的良心。超我是本我的限定者和压制者,但它所遵循的是求善原则。蘩漪对周萍提出的哀求,是弗洛伊德所讲的超我的成分,因为接受四凤和自己共同一个爱人其实是和自己的爱的原则冲突的。在本我和超我的联合作用下,蘩漪不得已做出这样超我的选择。这三个因素都是在整个社会思想氛围之下相互激荡、冲撞而形成的层层压力状态。蘩漪的本我想追求本真的自我,然后生活在那个时代,自我表现依然是那么“中规中矩”,但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反映了一个更大的“笼罩”下的超我。本我的束缚,极力表达对家庭和社会这个“紧箍咒”的不满。

三、蘩漪的自我毁灭

对于蘩漪宁可舍弃一切,宁可接纳和周萍在一起的要求,周萍根本没有采纳,甚至说:“我怕你真疯了!”“我要你死!”这个时候蘩漪已经完全绝望了。曹禺说蘩漪是“一匹执拗的马”“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蘩漪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本我,凸显了她想突破个人、家庭、社会给她的压抑,极力想展示自己的本我。她骨子的那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和突破,正是想家庭和社会“宣战”,告别那种旧时代的思维,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即将来临。蘩漪用自己毁灭的方式,来唤醒对爱的渴求。用真正的行动方式,向世俗抗争。

“在无数本能中,弗洛伊德确定了两个最基本的本能:爱和死。弗洛伊德揭示人的死亡本能,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说明人有潜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如果疏导不当,就会给他人或自己乃至人类文明造成危害。”此时蘩漪失去爱情,她“本我”对于爱的需要破灭了,她对爱的本能冲动转换成了报复,她要报复一切对自己的不公平,她报复周家老爷的专横、她报复周萍对自己的不忠、她报复四凤抢走自己的爱人、她甚至讨厌四凤的父亲鲁贵……总之,她心中的一把爱火,骤然化作一股仇恨,这个恨占据了蘩漪“本我”的全部,她的本能的呼唤迫使她对所有这些人和这个家实施报复。确切地说,这种报复行动,正是由于多年封建思想,以及家庭、社会的教育的结果,但也根本阻挡不了人性的解放和人类无意识的暴露。

最后一幕中,我们看到,当周萍带着四凤准备离家出走时,突然蘩漪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她本想让周冲对周萍施加压力。最后她极其失望地说道:“(幻灭)啊,你呀!(忽然气愤)你不是我的儿子,(昏乱地)你简直没有点男人气,我要是你,(指四凤)我就杀了她,毁了她。”最后,她近乎疯狂,她叫出自己的丈夫周朴园,想用周朴园的力量阻止周萍和丫头私奔,同时让霸道虚伪的周朴园面子尽失。蘩漪讽刺地逼迫周朴园认四凤为自己的儿媳妇,这样就迫使四凤叫周朴园为爸爸,让周萍给四凤母亲叩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也是这部剧作的高潮部分的是,侍萍原来是周朴园三十年前始乱终弃的周萍的生母。可以说,事已至此,终究有报应。至此,蘩漪彻底撕破了周朴园的外衣,让罪恶的制造者周朴园接受心灵的拷问、折磨。这样,被兄妹的原罪所侵袭的周萍饱受突如其来的伦理道德的压迫,最终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故事结局中清楚地看出蘩漪人格中典型的雷雨性格,她性格中的本我关于爱的本能的冲力绝对不逊色于其关于死的本能的动力。在这样死的本能驱动下,蘩漪的雷雨性格完全展现,她亲生儿子、周萍、四凤、周家老爷、四凤母亲,没有一个能够逃脱她那个死的本能的魔掌,也把她自己推向了毁灭,向死而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本戏剧中,曹禺描写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人物内心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整部戏,在激荡起伏中落下了帷幕,这也说明曹禺作为大戏居家,深刻考虑了当时整个社会氛围,表达了人类对追求爱的大无畏之精神,依然值得今人去学习。

四、结语

本篇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原理,来分析蘩漪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人生的发展,无不与自己心理变化相关,反观了人性中的善恶和人类深层次的无意识。她人生三个重大人生阶段中,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对比和变化的分析,蘩漪本我对于爱的本能的冲动和对于死的本能的冲动的转化,推动了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也占据了蘩漪人生轨迹的最重要部分,是蘩漪这个角色的性格主线。蘩漪本我的实现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她自我在现实中的一切行为和变化。曹禺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赞美,在雷雨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评价蘩漪的:“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我会流着眼泪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这个女人,展示人性的另一面,也透露出她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敢爱、敢恨、敢作为的思想启蒙者的角色。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新型女性的角色也将很快登上历史的舞台,引领社会发展和人性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曹禺.曹禺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4]曹禺.雷雨[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上一篇:浅谈网络穿越小说与当代都市女性心理 下一篇: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