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疗纠纷现状的分析及防范对策

时间:2022-09-27 05:31:25

对医疗纠纷现状的分析及防范对策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8-124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的或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以了结的医患纠葛。

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求医个体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和自我保护意识,医疗纠纷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处理难度加大,赔偿额越来越高。不断增多的医疗纠纷已成为各级医院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日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关注。现就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对医院的影响及防范对策作一些论述。

1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1.1 医方原因

1.1.1 由于差错事故引发医疗纠纷:由于医方技术原因或因粗心大意,不负责任,不遵守诊疗常规,确有差错事故发生,但医务人员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对差错事故采取遮掩、回避、推卸责任,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反感;或者医院领导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主动、不及时、不善管或不敢管,致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医院无诚意解决问题;或者由于医患双方对差错事故的处罚力度、赔偿额度不能达成共识,由于各种原因患方提出的要求医方不能满足均可导致患方采取过激行为,扩大事态,引发纠纷。

1.1.2 医方解释不周,不及时通报病情:由于个体差异,对同一药物,特别是新药,在相同剂量下不同患者药效反应不一样,或体内一些重要脏器、神经、血管发生解剖变异可能导致意外损伤而用药前或术前谈话没有讲明;有些医生忽略了向危重患者的家属交待清楚病情,当患者突然死亡后,家属从心理上不能接受,认为是医方诊疗失误所致,凡此种种均可引起医疗纠纷。

1.1.3 医德医风不良: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生、冷、硬、推,不积极主动拉近医患关系,对患者及其家庭所提出的各种疑问不屑解答或解答时语言生硬;有的医务人员为了拿“回扣”,滥用不必要的贵重药品,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使医务人员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患者由此产生不信任心理,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尽管并无医疗护理过失,但患者及家属将其联系起来而引发纠纷。

1.1.4 医方内部关系不协调:医院之间、科室之间、医生之间、医护之间,由于种种矛盾,相互指责、推诿患者,推卸责任或学术上意见不统一,专家学者之间对同一问题解释不一均可引起医疗纠纷。

1.2 患方原因

1.2.1 经济利益驱动:有的人为了“捞一笔”或拒付医疗费而找借口,在医方有错时,夸大医方失误,索取过高赔偿,在医方无错时,故意曲解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解释,甚至无端制造医疗纠纷,采取冲砸医院的粗暴行为,向医院施加压力,以达到索取赔偿的目的。

1.2.2 患方对医院期望值过高: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到医院就一定能把病治好,当患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之后,对医生的解释不理解或不愿理解,认为是医生不努力造成的。

2 医疗纠纷对医院的影响

2.1 医疗纠纷对医院的正面影响

2.1.1 促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规范行医:技术原因导致的医疗纠纷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类纠纷反映的是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因此无论从医生,还是从医院管理者来说,都会引起高度重视,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特别对青年医务人员将会起到督促作用。严格而细致的诊疗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医疗纠纷的发生必然反过来促进各种制度的完善,促使医务人员遵守医疗原则和诊疗常规,依法行医、规范行医。

2.1.2 促进医德医风的建设,加强医院管理:有些医务人员由于服务态度不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于此类纠纷,医务人员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增强责任心。同时,由于“红包”、药品回扣现象导致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管理者通过对医疗纠纷的分析,应当认识到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的巨大危害性,从而加大治理力度,减轻患者负担,维护医者形象。

2.2 医疗纠纷对医院工作的负面影响

2.2.1 纠纷影响医疗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发生医疗纠纷后,有的患者及家属在“人多力量大”惯性思维驱动下,冲砸办公室、病区、殴打医务人员、围攻院领导,有意制造事端,扩大事态,企图以人多势众来胁迫医院妥协,导致诊疗工作不能开展,管理机构不能运作,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2.2.2 过多的纠纷导致医务人员过份强调医疗原则,不利于患者救治。医疗纠纷过多,特别是患者及家属的无礼行为,使得医务人员身心受损,由于害怕承担责任,稍有疑难或家属质疑,即转院、转科等,遇有紧急情况,不敢打破常规,过份强调医疗原则,不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首先挽救生命,延误救治。

2.2.3 纠纷影响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在纠纷不断的形势下,医务人员为求自保,不愿开展高风险的新业务,更别谈开展临床科研了,在一些中小医院,即使是过去开展过的比较成熟的业务,也不得不慎之又慎,导致业务范围的萎缩。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全社会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2.2.4 纠纷引起的赔偿,加重了医院负担,不利医院发展:近年来纠纷引起的赔偿金额越来越高,有的开价即是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个别的达百万元,对一些无差错事故的纠纷,有的也要索赔数万元。巨额的纠纷赔偿,使医院背上沉重经济负担,新设备不能购买,新技术不能开展,员工待遇低,人心涣散,人才外流,医院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3 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医院发生医疗纠纷,要严肃认真处理,以主动的态度,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应当认识到,医疗纠纷中的医方原因,是发生医疗纠纷的内因,而患方原因是事物的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医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1 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意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家长制”的医疗作风。一些医务人员习惯于要患者“听话”,认为患者到医院来只应配合治疗,别的就都不要管,医生俨然成为家长,这种作风如不转变,就不能尊重患者的权利,必然激起矛盾,引发纠纷。因此加强服务意识,把一切服务于患者的思想作为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才有可能处理好医患关系,减少纠纷。

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要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动接近患者,与其在思想上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经济条件、家庭关系、教育程度、人格个性等,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调整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以自己的真诚赢得患者的信赖,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遵守规章制度,加强医院管理力度: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技术是医院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考核、考查,加强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特殊病例的临床讨论工作,练好基本功,建立人才梯队,搞好传帮带,从根本上防范纠纷的发生。

医院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各部门之间要职责分明,分工合作,并注意检查监督,对一些易发生纠纷的部门或薄弱环节,如交接班或节假日期间应重点防范,尽早制定完善的行业规范。

3.3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医者形象:每位医务工作者都要树立牢固的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一切从患者出发,养成不浮不躁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一旦发现自己治疗上的过失,不能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要敢于承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尽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处理纠纷时,院方应同情患者的遭遇,并尽可能使用清晰、明朗的语言回答患方提出的问题,把握说话的分量、尺度。倡导实行医疗服务承诺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

3.4 认真执行并完善现有的医师资格认定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医师队伍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现有的医师资格认定体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专业本科毕业,从事临床工作1年以上,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但是其中的实践考试,往往还是以理论形式进行,并非考查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执业医师中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主任医师虽然根据其业务能力明确规定了各自的执业范围,但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些乡镇医院里低年资、低职称的医师进行着高难度的手术,这样的现状有着致命的隐患,可以说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是差错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认真执行并完善现有的医师资格认定体系已迫在眉睫。

3.5 开展卫生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医患双方法制观念:医疗法规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既能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同样能维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在医患双方开展卫生法制宣传工作,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依法行医,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医患双方都要依法维护自己权利,认识产生医疗纠纷的危害性及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3.6 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事业,寻求解决医疗纠纷赔偿的新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完全避免医疗纠纷是不可能的。建立医疗风险保险,将医疗的高风险转嫁,与保险机构、医院、患者三方共同承担,这对化解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是十分有利的,通过保险,一方面可以使个别因为偶然因素导致机体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的患者得到一定的补偿和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医院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使医院有时间、有资金、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从事医疗和研究工作,同时,由于保险业的介入,必然会加大对医院的监督力度,从而使医患双方的权益均得到维护,最终化解医疗风险,有利于社会稳定[1]。当然医疗纠纷中保险的介入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医患双方如何投保,如何制定保险赔偿的范围和额度,以什么方式保证这项措施的落实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包括医疗、保险、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来共同努力,尽快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1例高龄喉癌患者的手术护理 下一篇:护理风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