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一个例外吗

时间:2022-09-27 04:22:30

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一个例外吗

张军

出生于1963年,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年以来,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等做访问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他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入的研究。任多家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对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影响?这是丰年来我们一直特别关注的问题。

可是,如果我们真把注意力放在这一点上,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本身没有问题,只需尽最大可能防止被全球危机所伤害。问题是,这个说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呢?我的看法是,与很多其他经济体一样,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经历的都是信用创造、金融深化、资产价值膨胀和高杠杆化的问题,而今天又差不多先后经历着信用收缩和去杠杆化的过程。固然我们的出口可能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但我们与其他经济体一样可能又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部分。这也许是我们应该真正去关注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经济近年来的繁荣基本上是靠信用创造和金融资产价值不断被重估来实现和维持,而建立在高杠杆化之上的繁荣当然是有商业周期的。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从哪里开始的?通常,人们会从生产率上去寻找经济繁荣的原因。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在改善中,最近10年来没有大起大落。也就是说,生产率尽管是在增长中,但并非超常增长。因此,难以找到可信的证据证明,这些年来财富的扩张和经济的繁荣主要是因为生产率增长导致的。

有人会说,由于中国工资收入的增长慢于生产率的增长,因此,生产率的改善可能会使资本所得获得更快的增长,这会推动一部分人的财富扩张特别快。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这些年来,我们的确看到,总体上工资收入增长慢于生产率的增长,以致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显著下降。但是,很多研究发现,这个现象只在出口行业更显著,因为出口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长期以来是以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为特征,因此,即使出口附加值比较低,但是资本收入的增速还是快于工资收入的增长,这是中国出口行业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可是,必须注意到,不仅这些年来中国的非贸易品部门的工资收入增长往往快于生产率的提升速度,而且由于非贸易品价格持续上升,已造成出口行业工资增长加快。因此,总体上我们还是难以把近年来中国人财富的增长简单地用生产率的进步来解释。

我的初步研究让我相信,中国近年来的财富增长主要是信用创造或者金融深化的结果,这与美国经济这些年来的情况在机理上非常类似,区别只在于金融深化或者经济杠杆化的程度不同罢了。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创造了更高倍数的信用杠杆(一般在30至50倍),大大提升了美国人用金融资产价值衡量的财富和消费能力,而中国将近10年来的金融向经济的渗透和信用扩张,毫无疑问也创造了更多中国人的金融资产和财富的价值,但提升的是中国人的更多投资和理财的能力。不用说,除了高收入和富裕阶层之外,有更多的城市人口成为在这个金融渗透和信用扩张的过程中的获益人群。这些人群多是那些收入有保障,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教育、金融、商业、新兴部门就业,或者拥有政府分配的福利房和社会保障、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的相对年轻的人群。这些中国最近十年来大多数城市生活水准显著改善的阶层,人口规模估计有1至2亿。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或者家庭都有银行负债,最主要的是购房按揭贷款。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中国今天宏观经济出现的主要问题不是出口下降,出口企业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已经倒闭,但是这些企业的倒闭主要是因为生产和用工成本上升太快,这是这几年物价上升和生活费用快速上升的必然结果。而物价和生活费用的快速上升,则是这些年来资产膨胀和货币不断因为信用创造而超发的结果,现在,时局发生了变化,资产市场不被看好了,房地产价值下跌了,股票的价值缩水了,很多企业、开发商和老百姓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了资不抵债。这一切导致信用的收缩加剧,去杠杆化在所难免。于是经济出现萧条,通货膨胀消失。

虽然很多国家的银行和政府都持有美国的债券,从而会被美国的次贷危机拖累,但我们更要看到,今天全球经济都遭遇的是一个普遍的信用收缩和去杠杆化的问题。毕竟过去这些年来,全球的各大经济体大都经历了资产的膨胀和经济的高杠杆化,而现在差不多又都经历着泡沫被挤出和资产价值回落的痛苦,只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走得更远了一些。

_IT基础日志

_第25天:公司业务人员与IT人员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我们的业务流程太僵化了,它已经无法跟上业务的变化。一定要想个办法,补上这个缺口。

_Gil打算飞越这道鸿沟,可,摩托的动力够大吗?

_第26天,运用IBM Smart SOATM解决方案,我正在弥补那个缺口。他们提供了信息、人员以及流程等多个切入点,以促成我们的业务与IT融合。IBM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SOA市场上已经拥有大大小小的超过6550个案例。这些案例由简单到复杂,遍布各行业,足以证明他们的专业实力。现在,我们将会获得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

_Gil不需要挑战极限了,飞车游戏结束吧。

上一篇:中国企业:以攻为守对抗经济衰退 下一篇:携程网传统业务遭遇挑战 转战商旅服务市场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