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还是不读?

时间:2022-09-27 04:14:15

不管是老师、作家、媒体还是阅读推广人,在给学生、读者、大众推荐书的时候,开出的都是“必读书目”。必读的书,推荐的理由大致相同,就好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一样,那些书大部分是对人有益的;不必读的书,不必读的原因很多,就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样,有的是内容粗劣,有的因涉及剽窃,有的是翻译太差,有的是编辑者功力不到家,总之是要给予批评。

这本《不必读书目》中涉及的“不必读书”跟上面说的“不必读书”有很大不同。作者所谓不必读的那些书,大都是中国古代经典,不是真的不必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不必读’这样的题目,不能不承认,有一点危言耸听。起初拟题,心里的想法是要以批评为主的,然而很快意识到,对古典著作或古典的观念,没有办法持单一的褒贬,那毕竟是我们一半的精神背景,我们在其间活动、判断,理解事物,想像未来,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出发点是改变不了的。”作者真正不满的,其实“是今人对这些观念的态度,而非那观念本身。”

不读《老子》

文章开篇是这样的:春秋,在现在看来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时代,人们健朴、高尚、讲规矩,但在春秋士人眼里,那是个政治失败的年代,礼崩乐坏,王令不行,大小诸侯僭(见)礼越分,战争连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记载很少,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段评述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伍迪·艾伦的新电影《午夜巴黎》。男主人公不满意当下的巴黎,于是在午夜时分,乘一台老车穿越去了20世纪早期的巴黎。在主人公看来,那是大师频现的黄金年代,他和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萨尔瓦多·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毕加索、艾略特畅谈饮酒,好不快乐。但那个时代的大师们却认为最好的时代是18世纪的巴黎。男女主人公于是又穿越到18世纪,见到了保罗·高更、埃德加·德加等大师。可这些大师也不认为自己的年代好,他们向往的是文艺复兴。即便如此,女主人公还是决定留下来。关键时刻,男主人脑忽然清醒,说:我们都想找到黄金时代,但如果你留下,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是一种幻觉。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不如意,但生活就是由很多不如意组成的。呵呵,原来外国人也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会感觉“碗里的不如锅里的”。

老子不满意春秋时代,认为“文明的进程,就是大道被破坏的过程。”作者说,“在老子看来,惟一的出路就是解散社会,或把社会限制在最小的规模上。”他“提倡的方法是从文明后退。”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为利益而纷争,是任何制度也解决不了的,惟一的办法是消灭利益,无可争,则民不争,无可盗,则民不盗。富贵只会害身,金玉满堂,谁也守不住,反过来,每一个人都穷得要死,天下就太平了。”

利益是身外的,还有身内的,就是欲望。老子认为,不单要消灭利益,欲望也要灭掉。没有了利益和欲望,没了身外和身内的诱惑,人会回归于简单。老子提过“愚民”这个词,但意思不是上愚下,而是大家一起回归简单——处理事情要简单,智慧上也要简单。作者说,“他(老子)的愚民主张,和后世施行的并不一致……但不管怎么说,他也确实为愚民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作者不读《老子》的原因是:你并不用看,因为你已经看过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渗入你我心中。何况,老子本人是不会提倡读书的。

不读《孙子》

讲到《孙子》时,作者说,“后人看春秋人打仗,会笑;春秋人看后人打仗,会哭。”为什么呢?作者进一步解释:因为春秋时的天子虽然不管事,但诸侯国却因为他在,而不能合法地吞并其他国家。而且在那时,战争的目的和规模都是有限的。军队里的士兵都是有身份的人,所以那时候打仗更像西方的决斗。而到了孙武时代,诸侯之间因为打仗打得久了,仇恨越积越深;农民和社会底层的人都进入了军队;而更多新兴国家,也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打起仗来,就没有什么规则可言了。所以后人看春秋人打仗,会觉得傻,所以笑;春秋人看后人打仗,看到以前被抨击的行为在战争时被歌颂,会觉得没有任何规则可讲,认为道德沦丧,所以会哭。

作者肯定《孙子》是本了不起的战争教材,但也提到,“他(孙武子)的战争经验,就史籍可见的来说,并不十分丰富……先秦子书中,传为格言的句子最多的,除了《论语》,就是《孙子》十三篇了。特别是现在,好多人在记诵其中的警句,希望学到点什么,好去占别人的便宜。”

这一段,前面的话是从战术角度讲,后面的话却是在讪笑当下人的行为。作者将后人读《孙子》的行为看得很透,他说,“《孙子》是本好书,是一本讲战争的好书,不过它的绝大多数读者,一辈子也没上过战场。很多人说,官场如战场,或说,商场如战场,如战场的,还有情场、、剧场、考场、球场、机场……人们这样说,不外乎想豁免自己的道德责任……他们读《孙子》,也不见得是真需要从中发现勾心斗角的智慧——这个,人们早已有了,读读《孙子》,只是给自己的行为找个来头,说起来好听,想起来轻松。”

作者对所谓的战争智慧是不大看重的。在他眼里,“文明社会,经常被野蛮人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尽管文明人聪明,懂得好多花样。”他还举了《三国演义》的例子,“《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奇怪,诸葛亮总打胜仗,但蜀国的形势却在同时江河日下。”

至于不读《孙子》,作者捧出的理由和不读《老子》相似,他说,“咱们这里,人人都是兵法家,至少现在是这样……不用读《孙子》,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使别人不幸福的种种智慧。”

主题的落实

我推想,作者写这本《不必读书目》的目的,主要是完成他的专栏写作任务。《不必读书目》这个题目的拟定,应该不是他,而是编辑。因为从作者过往的文字看,他不是一个喜欢“危言耸听”的人。当然也不排除他确实想拿一些常见的古书“以批评为主”来发一番议论。其实,对于本书的弱点,作者自己是有感觉的,他因此在“题记”里说:写着写着,初衷似乎有点想不起来了,说来说去,自己也觉支离,况且多年来国事纷扰,实难定心,虽还在一篇篇写下,已是勉强得很了。作者是真诚的。我以为然。

《演说:用幻灯片说服全世界》作者:[美]Nancy Duarte

汪庭祥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以万计的幻灯片被制作出来,却石沉大海般地被湮没了。本书将颠覆幻灯片制作的传统思路,不仅仅讨论设计,更多的是关于沟通和创意。作者是硅谷最大的设计公司Duarte的领导者,也是一家女性主导的公司。据说,该公司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设计的演说片,成功地帮助他实现了华丽转身,一举成为环保领域的领袖人物。

《日出国的工厂》

作者:村上春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出国是哪里?是日本的前身。书中序里写道:日本原先不叫日本,公元607年日本使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大概以为日本列岛位于中国东边,乃日出方向,故国书开头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这就是“日出国”的来历。村上原本对故乡日本不感冒,他的小说能畅销全世界,就是因为其中的“去日本化”。但在采访过本国工厂后,他的看法变了。

《日记漫谈》

作者:古农 主编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日记属于隐私,所以看别人的日记是不道德的。虽然不道德,但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窥视隐私的欲望,所以有了机会,很多人都会管不住自己去看。当然也有例外,中国和外国都有人为了给别人看而写日记。这样的日记,看了就看了。本书主编的志向在于建一门名为“日记学”的学问。如此甚好,再看起别人的日记来我们会更加理直气壮,也从此有了方法。

《主流》

作者:[法]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很多人爱看美国电影,热闹、紧张、漂亮、眩目。但本书作者告诉你,美国电影是在好莱坞、华尔街、美国国会,还有中情局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感觉有点瞠目结舌?其实不单美国,很多国家都在这样做。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跟这些也都是有关系的。只有经济实力,没有文化实力,想强大,难!

上一篇:自制原创版块或成2012视频网站奥运战场焦点 下一篇:雀巢笨NANA的策略性「走红